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临床心理咨询中,有些人的心理问题是来自于“不变”,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不感兴趣的生活,导致出现情绪问题,甚至是疾病。比如抑郁症状的人,一般都和“变”字有关,在一个心理情境中不能走出来,内部的这种心理情境和外部的环境有直接的关联。开始的时候是外部的不变作为病例诱因,后来内部的心理情境又反过来继续强化外部的“不变”。
所以,在治疗这类心理患者的时候,运用生态心理学的思想效果大多比较有效果,从物理空间的变换影响患者心理时间的正常发展,从一个病态的心理情境中走出来,这种方式就是《大学》中所说的“亲”。在生态心理理念中,这种思路可以称之为“心理风水”的调整。事实上,不光是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和变化、更新有关,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也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只有这样幸福的生活才更能实现。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心理资本的概念中包括希望,而希望除了对未来有足够的“信力”之外,还应包含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那些迷茫的人,犹豫不决的人,站在原地不能前进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这个大多出现在以职业规划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案例中。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安静下来?为什么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就是明确方向,这种能力也是心理资本中的核心内容,看起来是德行的部分,实际上也包含心理的能力。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我遇到过好多心理学学习者,同样的时间和背景,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学习效果却不尽相同,有的还会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就是方法和规律的区别说带来的问题。一部分人希望掌握更多的方法,于是到处学习,积累了好多各个理论流派的各种心理学方法,但没有继续在这些方法上追求上进行“知其一、知其二、知其三”的进一步探索。
孔夫子学六艺时,老师教授他一支曲子。当他弹奏熟练之后,老师就希望他学习第二支曲子,他告诉老师,自己只是会弹奏了,但还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于是,老师就又给了他一些时间,等他也了解到其中的韵律的时候,老师又希望教授第二支曲子,他说还不能领略曲子的创造者的人格,老师又给了他一些时间,他在接下来的弹奏中终于领悟到,这个作品的作者是谁,感受到曲子背后作者本人的人格和心理情怀。学会曲子是知其一,把握到其中的规律是知其二,而和作品背后的作者人格能够互动则是知其三。
我的那些不断重复着“知其一”的同行,可想而知他们在心理学的社会应用上的境况。而那些学习了一些方法之后,就开始致力于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实现“知其二”和“知其三”的同行,大多已经找到心理学的技术规律,在学科研究和社会应用上走出了一片天空。可见,发现事物的规律,顺应其中的规律去开展工作和学习是多么重要。这就是运用道和运用术的背后,有着巨大的区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科学的和不科学的根本区别。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用时下流行的话语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这里只有你自己。这些心灵成长的流行语背后,和《大学》中的观念何其一致啊。这里面还可以有更为详细的解读,但我们在这里更希望解读一下最后一句。
观当今中国,为了获得幸福和实现心灵的宁静,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尤其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更是去泰国,过印度,追“王林”可谓不亦乐乎前赴后继。这足以说明,人们在修身的道路上,已经有一部分人走到修心的阶段了,只不过大多人不得要领。从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中众多为了自我完善的人,到社会上若隐若现的各种灵修和瑜伽,不胜枚举。
《大学》的这一段告诉我们,在修心的路上,还有一条大路就是“知者无忧”。为什么我们的内心会迷失方向,为什么我们找不到自我,不相信自己所走的道路,关键是“格物”啊。对待自然界规律和社会现象,以及自身的认识只停留在表皮,没有能够深入进去一探究竟,没有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方法,更没有机会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是烦恼的来源,同时也是我们错失的机会。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不学习心理学,不修佛信道,不拜山拜神,但依然内心安然,生活旅途潇洒如意。这一小部分人,走的就是这条大路啊。可惜,现如今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