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又迎来会计考试,小吴立刻跟身边朋友说,都不许叫她出去玩,不许喊她吃饭、k歌......这已经是第三次她要在考注册会计师前发毒誓要考过,必须考过。可是,结果依然从前,没过还是差那么几分。
小吴决定来找我,这个案例看起来很小,不过我到觉得隐藏着一些很值得挖掘的东西。于是我开始搜索,为什么她要孤注一掷,每次考试前这个几个月是怎么度过的。难道真的拼劲全力,全力以赴,却带不来她想要的吗?带着这些好奇,小吴跟我开始畅谈她的学习之路。
小吴从小很聪明,很多时候考试都不能让她感觉有什么难度。即便到了学期末,她也不过稍微多看看书就能闯关通过,而且分数还不低。这个习惯,带到了大学,于是每到期末考,她就一头扎到图书馆、自习室。熬上几天,一定有神奇的效果出现。不过,这个方法,到了成年后,却突然失去了效果。各种考试她经历过不少,却怎么也找不回过去的感觉,却总是越考越差。
为什么呢?我很不解,她说现在看书的时间少,到了快考试前,其实恶补的效果非常差。她手里一共就两本考试用书,可是这几年考试,她说没有一次在考前看完过。各种考题做了不少,却总发现这个会做了,还有不会的。习题册都做会了,考试出的题还是不会。
在成人的生活中,工作是主要部分不是学习。平时若再较少看书的话,到了考前,是很难一下子找到学科的主要精髓。而只通过大量做题,也同样作不到整体了解一个学科的框架和主线,那只不过是蜻蜓点水,点到的就会了,没点到的地方就依然是漏洞。所以这种学习方式不可取,也很难见效!不如把时间花在平时,做个长线投资,看回报!
另外,我们每次大考前,把自己孤独起来,这种学习方式效率很低。试想一个人,每天只干一件事,比如看书,他的效率有多高,真正放在看书上的时间又有多少。我们说,人的大脑是需要刺激引起兴奋,因为兴奋增强记忆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如果大脑长期处于枯燥的反复单一地想一个内容,倦怠的情绪就会滋生,效率变得低下。时间并不能让大脑更多储存信息,相反刺激的活跃程度决定你对大脑的记忆深浅。
我还记得有个笑话,爸爸跟孩子说你学习太累了,别做语文作业了,做做数学作业吧!表面上是换了科目,但是对于大脑来说是同一种刺激形式,大脑依然没有得到休息。相反如果坐着完成思考的工作,变成动态思考的工作(比如运动),这个差异就比刚才换科目要差异性大很多,刺激要强。大脑得到转换,效率会提升。
所以,小吴虽然自己把自己强制在只能做一件事的空间,但是她也表示效率很低,很疲惫,记不住东西。就好像考心理咨询师表面是大量理论题,但是如果没有过实战或者不结合实战学习的人,将是把理论和实际脱节,互相没有真正建立关联。学习的链接性可以彼此促进,不要以为普通心理学在咨询中一点用不上,那些了解咨询者的性格、感觉等等普遍规律的东西,皆来自这里;在技能题部分更是,如果没有过共情、具体化、面质过的咨询师,这些也就成了术语机械式记忆,而不是形象记忆。这样看来,如果有了咨询经验,再结合理论记忆,就很容易把两者贯通。就比如说共情吧,很多人只懂得“感同身受”,但却不知道如何做到感同身受。
在咨询中体会学到的东西,其实帮助你记忆,尤其是形象化记忆。我们记住的场景由于信息量大,可辨识度高,往往比记住些零散的词汇和句子更深刻,不易忘记。同时,边做咨询,边去记忆理论,还可以调节大脑的不同刺激,让大脑尽快得到转化,得到休息,增强了学习效率!
最后,考前突击,还代表一种惰性习惯。代表着一种短视观,不想深究,想长痛变短痛,这样的习惯碰上简单的也许一咬牙就过去了。但是碰上难度高的,说什么,把牙齿咬的咯吱咯吱响也没用,哈哈~
人在一个地方反复失败,背后一定有其原因,一个坏习惯,请多了解,从习惯中找回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