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有亲疏远近、有爱恨情仇。越是亲近的家人,因为朝夕相处、摩擦碰撞,积累负面的情绪和想法的可能性,反而比普通的外人(同事、邻居、朋友)更高。赌气、怨恨、鄙夷、疏离、失望……关系层面的冲突表现到态度层面,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
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其实是一些内在不可见的想法,心理学家称之为潜在信念。
比如,「我们可能会受到外人的伤害」,就可能导致这里所讨论的行为。因为有危险,所以要讨好。“老婆,受不了你拖拖拉拉的!赶紧!迟到了他们会不高兴的!”“宝宝不许哭!在叔叔家要是不听话,叔叔阿姨要生气了!”“别人问你话要答应!在家装深沉也就算了,在外边就别给我这副死样子,听见没有!”凡此种种,惊慌失措地生怕惹外人不高兴的,都是源于这种信念。
另外还有一种潜在信念,也可能导致对家人态度不好,即「态度有啥用,物质最重要」。有这种信念的人觉得,已经为家人付出不少了,每天忙得昏天黑地,赚那么多钱就为给你买这个买那个,现在怎么了?我脾气不好不可以吗?在外面装了一天孙子,还让我回家在老婆面前装孙子?
又比如,「家人安全,不会真的对我生气」、「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长,以后可以慢慢弥补」等等,大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号入座。这些信念有时是具有适应环境功能的,有时则弊大于利。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信念内化之后,自己是不自知的,并会通过潜意识影响着人的大部分行为。这就是很多人会长期保持着一些外人看来离谱的信念的原因。在生活中可以注意通过内省和交流(旁观者清),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觉察让自己的潜在信念,对于有偏差的及时纠正。再随着阅历增长、心智成熟,就会越来越适应、人格越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