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师大附属中学高一学生王刚(化名)走进了辽师心理咨询中心。在决定放弃学业的时候,他发出了最后的求助。王刚初中时是班级里的中等生,到了高中,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变成了倒数。尤其是对英语的极度厌烦使他产生了退学的想法。
以往单纯调整学生认知观念疗法收效甚微。如何快速、有效、彻底地解决弃学这个问题呢?金洪源教授从潜意识入手,对弃学行为作了新的心理结构原理的解释,找到了一条治疗弃学的新途径。
“大多数的弃学者都非常清楚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当他们面对去上学这一具体条件刺激时,却表现出了不符合本人意志、与意识相对抗的过敏性强烈痛苦情绪反应。在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的影响下,他只要处于引起弃学的相关情境中,大脑就不受控制地产生厌烦、痛苦的情绪,并使他做出逃避学习的行为,这就是弃学行为形成的心理机制。”金洪源教授说。
对王刚的弃学原因专家进行了这样的分析:初二时的班主任上每节英语课都坐在教室后面监督,王刚对此非常厌烦。这样在消极情绪与英语学习之间无意识地建立了一种联系。中考前的英语魔鬼训练让他非常疲劳,这种消极情绪再次与英语学习之间建立了联系。到了高一,他听不懂老师全英文授课,但是别的同学好像听得津津有味,这就使他产生了过低的自我评价,并随之心情烦躁、焦虑,先前在大脑中建立的消极情绪与英语学习之间的联结经过他这几次痛苦经历的反复强化,得到了巩固,成为了一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此后,只要王刚处于学习英语的情境当中,大脑中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就会自动出现,使他产生强烈的厌烦情绪和逃避学习的行为。这种状态必然导致英语成绩一落千丈,这又验证了他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厌烦英语的恶性循环就在他大脑中形成并不断得到强化,进而导致他产生放弃学习的行为。
在临床辅导治疗过程中,金教授等人首先对王刚进行了认知调整:说明弃学原因,讲解治疗原理;寻找优点,树立信心;制定学习计划,传授学习方法。辽师心理咨询的过人之处,是随后进行的行为干预,他们在王刚身上重新塑造了一套对英语学习刺激情境产生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行为模式,并使这种情绪体验和行为模式达到不受意识调控而自动运行的程度。
金教授的研究生和王刚一起找出所有能引起他弃学行为的情境,并按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起来;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下,指导王刚做肌肉绷紧放松训练,使他的身体完全放松下来,从而使情绪达到愉悦状态;采用情感组织者策略,用积极的语言暗示使王刚想象到自己实现了目标之后的自信、自豪和喜悦的心情,以此将他的情绪调动到最佳状态;逐渐呈现引起他弃学的具体情境,此时在前面调动起来的积极情绪的基础上,用积极的语言让他体会在这种情境下他感受到的一种积极、愉快的情绪,指导他做出积极的行为。这一过程要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运行的程度,以替代原来消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加入积极的后暗示,让他体会再次进入这种情境时情绪的变化;在放松训练结束后,让他在咨询室学习他所厌烦的英语,让他体会学习时的情绪变化,以将这种积极的情绪作为新的程序性知识固定下来。
通过电话回访了解到,在四次治疗之后,王刚像换了个人似的,再也没有出现弃学的想法,相反,他对自己的学习非常有信心,英语成绩很快提高,总成绩也上升了。“现在我爱上学了。”王刚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