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的几个强迫症、焦虑症的咨询者,是还没长大的孩子。可是你别看吃药的是孩子,但根源在父母。为什么那么多的小孩,才10几岁就开始吃各种抗焦虑、抑郁甚至强迫的药。其实我一直是反对在那么小的年龄段,单纯性依靠药物治疗的心理咨询师。
想起最近我认识的一个好朋友反复生病,在跟她聊天中才意识到,又是父母无心间以爱的名义伤害到她!
现在已经三十多的娟子,怕冷,还没入秋就穿上了小棉袄,已经入夏还长衣长裤。可是一个北方的女人,为何会如此怕冷呢?她描述给我的是一段童年妈妈的场景:
小时生活在还没到黑龙江的北方城市,温度不过就是零下十几度,可是母亲怕她冷着,里里外外套上三层毛裤、棉裤。莉莉说起冬天上厕所最麻烦,脱裤子相当不容易。捂得严严实实可还是会有偶尔伤风感冒,妈妈就立刻采用最快捷的方式治疗-输液。我们知道治疗的速度,输液最快,然后是打针,最慢吃药。可是对身体的损伤却是倒过来。长期的一有病就输液,导致莉莉免疫力低下。长大后,稍有感冒迅速发烧,一般药都很难控制。
妈妈的焦虑虽然是用输液最快的方式缓解了,可是却给女儿一个“过度保护”后遗留下来的坏身体。这种事情,其实不该发生在一个70后的人身上。倒更像现在00后的家长们……
有一个妈妈在跟我聊天的时候提到,她家小孩(6岁),从没吃过冰淇淋、雪糕、冰棍,因为这种冰镇食品怕伤胃,妈妈自己也6年没吃,全家都忍着。连冰镇西瓜、冰镇啤酒都是受控制的。说到游泳,孩妈更是大做文章,不能到凉水的游泳池,必须到温水泳池才对身体最合适……她的论道,引发一大堆妈妈的赞叹,说她太负责了,太不容易……
太不容易是真,太负责未必。如果过度照顾孩子,那么孩子就失去了免疫能力,更失去了判断能力。我们儿时的记忆有多少是上课考高分获第一名?相反是跟小朋友们打打闹闹,磕破了,闹哭了,甚至挂彩有点小伤的经历。这就是童年,在跌跌撞撞中学会长大和生存技巧。
成人视角往往只为了保护而保护,却忽视了保护的意义是要孩子挣脱保护学会自我分辨和学会自我保护。当我们一边不断学习各种科学饮食、生活的知识,一边又要敢于让孩子去尝试和辨别。而不是学得越多,怕得越多,这时候知识就像魔鬼,蚕食着自己或家人的自由,越活越没有生活原本的乐趣和幸福感。
过度保护的根源在于自己的焦虑,在于自己没有安全感,进而带来的怕,牵连他人,以治疗他人,安慰自己的模式进行着自我治疗。却不知,如此治疗害人害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