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会员入口

注册/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心友网在线 > 心理文章

2014/10/7 11:12:22  浏览量:902次

心理导读:

了解感情意味着去感受它们——并且做到恰到好处。


我们无须改变自己的感觉——感觉本身千变万化。



我们也不必改变自己的性格,不论我们的性格倾向于直觉或思辨,乐观进取或忧郁消极,又或维持原貌。


我们认知的程度和视野可能更深广、辽阔,但我们的性情和个性大致保持不变。


有位佛教老师说,他原以为开悟会带来某种个人的转化,后来却惊讶地发现,实际上它是种非个人的转化。这种转化主要是心灵的开启,而非性格的转变。


这位老师继续说:“过去这几十年来在灵性上的转化,有许多方面跟我想象的不同。我还是原来那个冒失鬼,行事作风和方式几乎维持原样,因此,没有变成自己期待的那种性格剧烈转化的开悟者。但我的内在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大转变。多年来,我不断处理自己的感情、脾气以及家庭互动模式,已经软化了我以往顽固执着的态度。在我努力去了解并接受自己生命的过程中,我其实已经被转化了,我对于人世的爱也愈深厚了。如果说我过去的生命像拥挤不堪的车库,我只是拼命往里面塞家具,不停地论断自己,那么,如今的我就像搬进一座飞机场并且门户完全敞开。虽然我还有些旧东西堆在那里,但它再也不能限制我了。我仍是同样的那个人,如今我却能自由地四处游移,甚至能够翱翔天际。”


正如先前所见到的,若是以为我们能将自己的因果业报和过去的历史都一笔勾销,那是完全错误的。二十年前,当我在瑞士初次指导一场大型的禅修时,就非常清楚这层道理。这次参与禅修的成员来自欧洲各地。私下与学生晤谈时,我试着开诚布公,不论文化背景或国籍都不抱偏见,公平相待。整个活动结束后,我发现跟我谈过话的德国学生,大都内心充满冲突和自我批判。而法国学生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所提的问题充斥着怀疑和动机论的色彩。至于意大利学生,不论是访谈或禅修都热情洋溢,他们兴奋地走进我的访谈室,然后便以手势辅助,谈论在过程中所体会到的一切情绪——痛苦、美善、艰难以及奇妙的感受等等——毫无例外。每个人都是单一个体,但却同时受到整体文化结构的制约。


于是情感上的觉知,就不在于成为一个不同的人。我们可能在天生个性上属于内向或外向、随和或不耐烦的人。宗萨钦哲仁波切甚至还说,“有时候伟大的上师不见得就是个伟大的人。他可能脾气暴躁、极难相处或要求太严苛。”当拉姆·达斯被人问道,经过多年灵性的锻炼,他的个性是否有所转化,他大笑并回答说,“没有,非但没改变,还变成了自己的精神官能症的鉴赏家。”


正如我们的性别、毛发颜色、身高,个性和性情也是永远不变的。小时候或许它曾受伤害,然后又因内在修炼与省思而修复,但这些性格仍属于我们本性的一部分。在佛教心理学中,即使一个人开悟后,性格仍然不变,不过,他因为拥有睿智和慈悲的胸怀而使得人格高贵。


人的性格有贪欲、嫌恶、迷惑等不同形态,但借由觉醒的心灵表达出对美善、清明、宽阔的热爱,我们原本粗钝的性格就变得细致。国外,幽默也是必备要素。所以,当赵州佐佐木禅师(日本临济宗大师)被问到为何到美国来教学时,他回答说:“我不是来美国教书的。我是来美国好好玩一场的。因为我希望美国人学会真正的开怀大笑。”


我们被教导成畏惧自己的情感,许多错误观念使我们陷在恐惧的泥淖中无法自拔。小时候所经历的创伤、批评、恐惧以及羞耻感,可能压迫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有时我们以为心灵的寂静是最佳答案——不要对外界产生太多觉受,别太兴奋或愤怒,否则这艘开悟之船就会翻覆。但这其实是把灵修与消极的自我贬抑混为一谈,结果只会减损活泼热情的生命力。


就连真诚的灵修者也可能把外表得体的举止,误认为是内心安详自由的风度展现。我们可能以为,容许自己体验各种情感和欲求,自我放纵的恶习就会蔓延,而野心和懒散耽溺也随之泛滥。这是因为我们把本性跟那个不完美的小我混淆了。



情感的确是威力强劲的力量,恐惧和压抑无法让我们脱离它的影响力——唯有觉知才是解答。当我们对于感情的庐山真面目还不清楚时,会惧怕自己情感所隐伏的破坏性力量。我们把“了解感情”跟“将感情付诸行动”混淆在一块。若想在灵修历程中葆有完整的自我,就需要了解自己跟这些情感的纠葛和认同。我们必须看清“恐惧的内涵”,理解童年期的伤害和沮丧,那些由愤怒、贪婪、骄慢、性欲和需求形成的庞杂纠葛,如何在我们内心形成制约力量。当我们意识到来来去去的复杂的情感,就能在每种情绪升起时探问自己,“这就是我的真面目?”我们若能以宽广和无畏的心灵来容纳自己的感情,那么寂寞、心碎、怀有恶意以及混乱的情绪,会因我们接受事物的本然面貌而得到全新的转化。

文章来源:从心生活微博

分享到:

最新心理文章如何出现在这里

今天,我来当小编!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