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会员入口

注册/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心友网在线 > 心理文章

2015/8/7 10:28:59  浏览量:895次

心理导读:

春节期间,不少网友纷纷调侃:“春节假期最怕遇到的就是‘熊孩子’。”、“《熊孩子放寒假了》真是一部恐怖大片啊!”

网友吐槽的故事不少:瓯海的王女士带全家人去韩国旅游的计划泡汤了,只因5岁儿子在妈妈的护照上涂鸦,不仅把妈妈护照上的姓名、出生年月等统统涂改了,还把护照内页撕掉了一张;瑞安的一“熊孩子”瞒着家长拿着500元充了Q币。永嘉县上塘中心城区中塘村县前路附近,有个“熊孩子”放鞭炮把棉被引燃了。

为什么会有“熊孩子”?顽皮行为是否折射孩子的某种天性?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好孩子……在此,记者对话我市心理学专家张海音,帮我们揭开“熊孩子“的秘密。

“熊孩子”其实不存在

记者: “熊孩子”有着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专家:所谓的“熊孩子”,是指年龄在5~12岁左右的儿童,他们有一定的好奇心、充足的时间和破坏力。他们无厘头的要求往往弄得成人不耐烦,乃至抓狂。这个年龄段的心理是比较开放的,他们经历有限,心理活动纯真、直率,其情感表述比较外显,不善于修饰与控制。如果沟通得好,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容易融洽、一致,孩子的个性、社会性和品德也易于培养。

记者:为什么会有“熊孩子”?

专家:由于孩子在校学习任务重,而孩子的天性则需要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需要在活动中发展自己,需要成人的理解,需要成人信任和引导他们扩展社会定位,这都是儿童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这点来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熊孩子”,如果有“熊孩子”,那一定是家长引导不对,或者不善于引导孩子。

孩子犯错不要打骂

记者:孩子犯错了,要不要打?

专家:不打。孩子被打后,心理上的创伤可能会一直留在最隐秘的角落,长大后,孩子会怕权威。打的负面作用远远大于正面作用,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行为。而且打孩子后,孩子的潜意识里会一直埋藏着一个阴影。有个读大二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告诉我,他现在还记得小学一年级时爸爸的一次打。

如果一定要打,也是因为孩子曾经向父母承诺过的,却擅自把要求撤销了。而一般民主型的家长,孩子往往是高自尊的,今后在工作中也会完全发挥能力。

记者:您是如何教育您的孩子的?

专家:我女儿读小学三年级时,拿了同学的钢笔回家。我看到后,就对她说:这钢笔这么好看,你是拿过来给妈妈看的吧,妈妈也很喜欢。不过,你以后想要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向别人打声招呼。明天你去跟同学道一个歉,说对不起,我上次没有向你借,你这笔是哪里买的,妈妈说带我去买。周末妈妈就买跟这一样的笔给你。以后如果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妈妈就要陪着你向同学道歉……

女儿听了马上变得很沉重,她知道自己错了,后来她再也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其实对孩子来说,不要无缘无故把“偷”的帽子扣在他们头上,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只是因为好奇,缺乏一定的社会规范。教育这样的孩子,应该是无声胜有声,以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孩子:是妈妈不好,教育不够;妈妈很爱你,但是你的行为不好,需要改正,让妈妈更加爱你。

处理孩子无理要求有招

记者:“熊孩子”常常提出不合情理的要求,家长如何对待?

专家:我女儿读小学一年级时,要把一个芭比娃娃带到学校去上学。我就跟她进行了以下的对话——

你几岁了?

7岁了。

芭比娃娃几岁了?

3岁了。

你们学校要求孩子几岁上学的?

7岁。

你看,你3岁的时候还在家里要奶奶带着的,芭比娃娃这时候是不是应该去读小小班啊。这样吧,等她到7岁的时候,你再带她去上学怎么样?

经过这番对话,女儿就高高兴兴地把芭比娃娃交给奶奶照看。其实,等再过一两年,她也懂事了,自然也不需要带着芭比娃娃去上学了。以上这个例子,我是想说明,家长要按照孩子的思维去理解孩子,以孩子的角度和心理一步步进行推理解析,以微笑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无厘头要求,耐心、细心、规范。

小妙招如何对待孩子的坏习惯

孩子爱打游戏玩手机怎么办?

进入信息社会,孩子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网络世界,家长要看孩子玩什么,适当给孩子玩一些,告诉他玩的时候要适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就会慢慢懂得一些道理,自我意识慢慢形成,家长这时候要学会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做作业拖拉怎么办?

要让孩子养成这样的理念:把每一次作业都看成是小小的考试,看看孩子每次做作业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以鼓励为主。对于慢性子的孩子,家长可事先答应如果按时完成作业,可满足孩子一个小要求。

和孩子在一起是怎么做?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做以下七件事:和孩子一起学习、和孩子一起阅读、和孩子一起谈性、和孩子一起郊游、和孩子一起上网、和孩子一起分享爱、和孩子一起制造爱。

记者手记

请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参天大树!”近日,在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里,这段话被广为转发,也让众多家长深有感触。

世上本没有“熊孩子”,是父母和社会对孩子的不理解、不作为,才导致“熊孩子“的产生。在成人眼中,对“好孩子”的评判标准是非常单一的,比如学习排第一位,要安静、乖巧……而一旦不符合这个标准,“熊孩子”也就越来越多。

每个人都有童年。当你还是个孩子时,你也跟其他孩子一样,也是充满好奇心的,喜欢玩的,而不是一味想着学习的。可是为什么当你成人后,为人父母时,你就忘了你最初的感同身受呢?

对于孩子,请你蹲下来,跟他们说话,也许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分享到:

最新心理文章如何出现在这里

今天,我来当小编!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