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会员入口

注册/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心友网在线 > 心理文章

2015/10/12 11:21:11  浏览量:14737次

心理导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教授张海音。张海音的名字对于一般人比较陌生,但在心理咨询界,那是大名鼎鼎。他是国内临床心理学屈指可数的权威级专家,头衔一大堆,可有一个头衔对于我们心理咨询师来说最“牛”,那就是上海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考试评审委员会的专家组长,能不能拿到那本通往职业心理咨询的红派司,“生杀大权”都在以他为首的专家手里呢。

张老师还是国内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有资格对一线咨询师进行专业上和心理上的督导,也就是“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师”,能接受他的督导,那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2008年,精卫中心开办张海音精神分析督导班,因为名额有限(人数设置为20人以内),我好不容易报上了名。小组每月一次活动,一期半年,迄今已经三年(六期)多了,我依然跟随着张老师的督导小组。

从第二期开始,我们的小组改为精神分析体验班。精神分析是心理学的经典,核心理论是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层次、心理防御机制、原欲与本能等;代表性的技术有自由联想、释梦、移情、防御和阻抗等。精神分析是心理咨询的高端,也是咨询师最好奇而向往的技术。
我们的小组设置很严格,人数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中途只能出不能进。新加入者必须在新一轮开始才能进来,而且要征得原来老组员的同意,那是为了维护成员之间的熟悉感和信任感。体验班上不许记笔记,不许录音照相,不许对外扩散小组秘密,保证做到封闭安全。这样严格的设置,也是精神分析体验班特有的。

在形式上,体验班完全不同于案例督导班,分析的对象不是来访者,而是咨询师本人,咨询师在这里就是求助者。提出的问题和困惑,都是来自小组成员自身,这要有非比寻常的自我暴露的动机和勇气。参与一次精神分析体验,心灵的震撼力和冲击力是很强烈的。

记得我曾跟武汉中德医院的曾奇峰教授做过精神分析体验。曾奇峰的犀利敏锐那是众所周知的,他会用精神分析的“刀子”把人“剥”得体无完肤。记得一次他让我们小组的学员回去做一个梦,第二天把梦“贡献”出来让大家分析。那天晚上我果然做了一个梦,是个噩梦。梦里我是一个医学生,在示教室参加尸体解剖考试。解剖台上放了一具女尸,旁边一个手推车,上面摆着各种解剖刀。同学们围在那里等待老师一个个点名,点到名字的就去做尸解。我站在那里很紧张,看了看周围的同学,竟然是心理咨询班的同学,我吓得醒了过来。后来大家分析我的梦,说我是对精神分析的敬畏,也担心自我暴露,有被做“心理解剖”的忧虑和恐惧。

可是在张海音的精神分析体验班里,感觉可就不同了。张老师总是一副笑眯眯的表情,手里握着个大烟斗(其实没见过他抽),像一位慈祥的老爸。他用心倾听,耐心陪伴,无条件积极关注,让小组内部充满自由开放的气氛。当小组内部情绪激烈,或者对话双方发生碰撞、张力十足的时候,他会泰然自若,静观其变,不过早加以干涉。当过去的一轮“话语浪潮”退去,新一轮还未来临的时候,会出现“哑场”的局面,有时会“集体静默”将近10分钟,他也不急于介入,而是等待内部的动力充分酝酿,像涨潮一样自然发动。在这样包容接纳的氛围里,每个人都感到安全和舒适,也感到真实而尽情。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张老师在课上的讲话,加起来总共也不会超过10分钟。无非是:“现在开始了”(有时连这句话都不讲),最后说:“今天就到这里吧。”其他的话一概减免。同学们有无数次“矛头”指向张老师,要求他正面回答我们的问题,或者让他表达看法,但张老师都以微笑以作回答。后来我们也没有指望了,反正张老师是“打死也不说”,不说就不说吧。
后来我们终于发现,老师坐在我们中间,虽然不说话,却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老师不在,我们的谈话就是“聊天”或者“开会”;老师在,“聊天”就蒙上了特定的意义,就像一尊佛像在你身边,你的一切思维和行为都与佛有缘了,这就是精神分析独具魅力之所在。老师不开口,我们都会感受到他的强大力量,那就是爱和支持的力量,这股力量在师生间毫无阻隔地传播。

有人问我:“你跟了张海音老师那么长时间,都学了些什么?”我说:“学会了淡定,学会了包容,学会了沉淀想法,学会了用非语言表达的能力。” 真的是这样,有时候让人讲话并不难,难的是让人在想讲话的时候不讲话。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太自以为是,而习惯用居高临下的口气训导别人,这样会带来别人的反感和阻抗。

“永远不要走在蒙眼人的前面”——这是一个心理咨询师要达到的境界,我在张海音老师的督导下,领悟了。

分享到:

最新心理文章如何出现在这里

今天,我来当小编!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