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会员入口

注册/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心友网在线 > 心理文章

2016/5/30 14:57:18  浏览量:2502次

心理导读:

作者:风红邪

Ⅰ、自我。

很大一种程度上,我们是被“人类”的这个身份限制住了。

我们是有高度智慧,有文明,道德,自由意志的生物,我们和其他动物的不一样。

智慧与文明道德,似乎是人类用来自我标榜最大的两个利器。在人类能够理解的小小范围内,我们沾沾自喜的用我们的逻辑去解释和认知这世界,星球的运转也好,生命的兴衰也好,光与暗的交替,海水与陆地的分界,苹果落到了地上,物质分解为元素。

人类似乎总有办法从浩瀚的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里、任何不同的层面中总结出一种名为“规律”的东西。

这让我们感到安全,有一种可控感。我们看起来什么都能够知道,我们总能够给周围的一切一个合乎“逻辑”的“合理”解释,于是我们就可以避免去面对那令人感到恐怖的未知。

是的,未知。

未知对我们而言意味着危险。令我们感到恐慌,和焦虑。不确定感就如同一根被拔掉了根的青草漂浮在大海的惊涛骇浪中,下一秒可能就会被吞噬的恐惧令我们坐立难安。

为什么不能承认,其实我们对着世界一无所知呢?

为什么非要用灵魂,肉体,意义,上帝,科学之类的词语和概念试图去解释和探究那些我们根本不可能追逐到的答案呢。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从书本上读到的那些知识,万有引力,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沿直线传播等一些定律被认为是“真理”。

后来我逐渐理解到,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也不可能有真理的存在。

一方面我们人类对于世事所有的认知终究只是经过人类的头脑和逻辑的加工之后对它们的一种“解释”。另一方面,我们在这宇宙中渺小的和蝼蚁并无二异。也许一只碗,一棵树,一个狗,在我们看来就是整个天地。

对于人类所谓的智慧和科学,我是持悲观的态度。我一直觉得作为一个人类将永远不可能理解到世界的本质和真理。人类的智慧和科学的确是令我们看起来向着越来越好,越来越发达,越来越进步的方向发展着,但这也恰恰正是人类最大的局限所在。

谁能够确定我们不是在自娱自乐的玩着自欺欺人的把戏呢?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进步和发达恰恰是依据着人类自身的评判标准。就像我们自身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同时又是这个游戏的唯一玩家,获得冠军这个头衔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一点曾令我沮丧了好久,因为这似乎是在说,我作为一个人类将永远无法超脱自身的局限性。

但最近我不再为这点而困扰了。

因为我逐渐了解到,人类的头脑很喜欢和自己玩逻辑游戏。

没错,这即是个原因也是个结果——人类的头脑很喜欢和自己玩逻辑游戏。

写到这里这一部分就可以结束了。

但我知道还没反应过来的你肯定会觉得很无厘头,因为你还完全不明白我是什么意思。

“人类的头脑很喜欢和自己玩逻辑游戏。”把这句话再品味一遍,如果你懂了我保证你会不由得笑出来。

好吧。

如果你还不懂的话,就继续向下看,在本文的最后我会令你明白的。

Ⅱ、成功。

嗯。成功。

这个词非常自然而然的植入到每个人类的心智和认知模式中,并被每个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不管是农夫小贩还是政客巨贾都在追求着它,并且人类社会向着成功的导向趋势越来越严重了。我们将乔布斯,马云,扎克伯克等一些人视为偶像,我们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取得和他们一样的成就。

我在此并不是要批判金钱和虚名,我并不是要说将拥有千万上亿的资产或是变得举世闻名设为成功的目标是多么的浮夸和媚俗,我是指——想成为海明威那样的作家、想像爱因斯坦一样改变世界,想像老王那样推倒无数隔壁邻居的老婆——等等这些所有的所谓的成功、其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想赚很多钱并不低俗。成为作家就高尚吗?改变了世界就伟大吗?

我不这样认为。

我也不想给人类的任何行为贴上标签。

我想反思的是人类几乎都渴望成功的这一现象本身。或者也可以说是,我想阐明、或重新定义成功这个词。

“成功”这个词的背后,首先揭示出这个词其实是有两套评判标准的。一个是属于个体自身的评判标准。一个是外界社会的评判标准。

毫无疑问的是,绝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成功的定义就是来自于外界社会的评判标准。成为一个作家,赚很多钱,改变世界。这在外界社会的评判标准来看的确是成功的。

所以,你现在只要后退一步来看这个问题瞬间就能明白到了吧?

——外界社会定义的成功对你而言都是bull shit。

外界社会定义的成功对于你个人而言也是毫无意义的。

但是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需要从外界获得一些反馈从而证明自己是个“人类”。

我们试图从别人那里获得评判从而证明自己的价值,仔细想想,这难道不是很荒谬么。

除了我们自己,谁还能有资格定义我们的价值呢?

但是如果回归到个体本身,“成功”这个词又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期望。意味着我们在看着一个未来,于是我们的当下就仅仅成为了一个过渡。我们满怀着对那个成功未来的渴望而急匆匆的忽略了我们的当下。

So我想说的是,一方面我们应该意识到:我这辈子就想当个废柴。我没有远大的志向。我不想有很多钱——我们有权利并且完全可以说出这些话。

某种程度而言,我十分不能理解,为什么人就不能不思进取,随遇而安,及时享乐。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总希望别人非要变得和他们一样,他们仿佛必须要有努力,上进,奋斗,这些标签才能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是对的,是好的,是高尚的。

这令他们有一种心理优越感。

“我是对的。”

带着一种有着丰富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高高在上的态度恐吓你,“你现在不努力,今后一定会后悔的。”

我们看到一个四十多的单身汉邋里邋遢的时候,本能的会排斥,会感觉这个人过的一定“不好”。

所以当我们感觉自己今后也有可能变成这幅“惨”样的时候就会感到一种恐慌,就会督促自己上进,拼命地开始努力。

这世上有千千万万个邋遢的流浪汉,这里面有活得很开心感觉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也有愁眉苦脸生不如死的。

这世上有千千万万个百万富翁,这里面有活得很开心感觉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也有愁眉苦脸生不如死的。

人的自我实现其实在本质上和除了他自己的“认知”以外的任何因素都没有关系。你是流浪汉还是百万富翁,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what you want。

虽然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流浪汉也好,百万富翁也好,平凡的白领也好,声名斐然的作家也好,这些都是平等的。或者说这些因素都是平等的“不重要”。

而且——我没有丝毫的鼓励你做个流浪汉,贬低追求成为百万富翁的意思。我也不是要反对任何人想成为百万富翁的想法。

但是你还是会在潜意识里给“流浪汉”和“百万富翁”这两个角色作对比。你甚至已经开始在想你成为流浪汉的话吃饭,住宿这些问题都很难解决从而否定你的想成为流浪汉的想法。

很可笑呢。

我知道我想表达什么,但别人会理解成什么样子却是我和他双方都不能确定也无法就此沟通的。

当我们用文字和语言交流的时候,当历史和古人用笔墨写就的时候,谁能知道在这之中究竟有过多少次和何种程度的失真呢?

Ⅲ、矫饰。

我们在不断的盖一座楼。

几千几万年来,自古皆然。

我要我的政权安稳,我要你们这些蠢货都不敢反抗我——君权神授,朕乃天子。

我想上你——我爱你。

快看我是一个多么XX的人——真人秀。

欲望和本能是最原始的两个地基。当某些人的欲望无限的开始膨胀,当人类的力量逐渐征服环境,一切就像驾驶着一辆越奔越快的马车驶入癫狂。

企业主希望他们的员工卖力工作,于是道貌岸然的开始兜售成功学和“每天只睡五个小时”的奋斗经历;

赵家人要他们的人民“安居乐业”,于是在新闻联播里播放着一片繁华歌舞升平的假象;

我并不想听你说话,于是让头脑飞到了外太空强奸郭德纲,而身体却纹丝不动做出认真倾听的样子。

华盛顿砍樱桃,乔布斯练冥想,某少女17岁就当上CEO。

你知道这几天研究社群运营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吗?

有一个“玩弄”群体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群体中那些符合你期待的人,包装,打造成一个典型。然后其他人就会向他聚集,并且开始模仿他。于是,你想要的整个社群的“气质”就由此产生了。

作为群居生物的人类貌似天生就渴望着成为群体中的那些脱颖而出的人,从而获得其他人的关注。

但是在人类的理解中,仿佛只要去做那些脱颖而出的人也做的事他也能够“成功”了。于是很多人都开始砍樱桃,练冥想,“咦?我今年17岁耶!虽然我是个少男,但我还可以变性呀!”

他们以为这样就能令他们成为华盛顿,乔布斯和CEO了。殊不知卖斧头的、开冥想班的、做变形手术的,在一旁乐开了花。

而那些教你变得努力,风趣,乐观,淡定,别拖延之类的所谓成功人士的经验,虽然看起来和听起来很有用。但其本质上和让你卖斧头,练冥想并无二异。

因为这些人所兜售的是:你只要做到了风趣、卖斧头、乐观、冥想、淡定、做变性手术这几点,就能变得和你的偶像一样。

你再读一遍这句话。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暗示。

一个很狡猾,透着小聪明的暗示——你只要做到和你偶像的砍樱桃、乐观、冥想等这几个很小的点就能在其他的方面也变得和你的偶像、和你想成为的人一样。也许是外貌、金钱、家庭、良好的名声等等。Whatever,总之这种将别人的成功简而化之归结为几条因素的确能在很大一种程度上戳中很多人隐晦的想不劳而获的一面。

你知道的,商人这个群体。他们总有各种办法把他们的商品炒作和包装的天花乱坠。

不贴面膜的女人就是不爱自己,活该你老公被别的女人拐走——狗日的微商。

我这保健品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比如H20——忽悠智障。

钻石,是爱情的象征——一开始我觉得很奇怪,所谓的钻石只不过是众多石头中的一种,比它好看的石头多了去了,而且现在逐渐的也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钻石是21世纪最大的营销骗局,可为什么人们还是会把这无用也无意义的小石头捧上天呢。

后来我逐渐理解了——因为“别人”都“认为”钻石很值钱。

那就足够了。

大多数会写作的人通常都有过这样经历。

我灵感爆棚,文采飞扬写了一篇我自认为非常棒的文章。两个月,三个月。甚至是半个月后再回过头看这篇文章我会发现这不过是bull shit。甚至会令我面红耳赤的不敢承认这堆矫情,丑陋的烂东西竟然是我写出来的。

就像很多时候在某些场合下我做了一些自认为很帅,很有范的事。比如把一些英文的词汇挂在嘴边凸显自己的逼格,用很拽的步伐走路,伪装出文质彬彬很有内涵的样子。

再过后我回想起这些事的时候不由得会感叹——啊,我真是个大傻逼啊。

每次当我矫饰自己,伪装自己,试图表现出自己并不存在的特质,为了不在比自己“高”的人群前跌份而刻意做一些举动的时候,我都会获得一份暂时的优越感和得以维持的自尊感,却在过后跌入极端的自我否定和羞愧的深渊,每一次在事后回想起那个装逼的,像个小丑一样的自己,都会令我感到无地自容。

无论是在阳光下,还是在黑夜之中。

矫饰来自于什么呢?

嘿。

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不接纳。

我们对自己的逃避。

所有人都带着面具在互联网的高速公路上狂舞。

Ⅳ、媒体。

早起上班。到公司打开电脑。

刘亦菲被男子强扑了。蔡英文当总统了。主席又六个必须了。

各种各样的所谓的热点和充斥着吸引眼球的标题的新闻几乎恨不得要从屏幕中跳出来好狠狠的抓住你的注意力。

事实被扭曲,真相没有人关心。所有人在意的并不是这件事有没有被报道和传播的价值,而仅仅是从这世上千千万万的同样庸俗无聊的事情中可以提取出那些劲爆的、颠覆性的元素,从而搞个大新闻。

一件平常的事情被贴上的标签越多越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

人人都有离婚的权利,当这个人是明星离婚就变成了巨大的丑闻;

人人都有自由恋爱的权利,当富婆爱上穷小子,小伙子爱上大妈,小伙子爱上大爷,群众就会掀起一场调侃的狂欢;

人人也都有晒娃的权利,如果日子选在建国的这一天晒娃的这个人又恰好是范玮琪就成了不爱国;

媒体总能有办法用各种花样把一件本就是正常的事情包装成“新闻”。

当自媒体时代到来,当人们发现一种赚钱的方式叫粉丝经济,当人们发现文章的评判标准可以是阅读量的时候,写作,或者说的更概括化一些——文章,信息,观点就不再是因为其本身的价值而被传播。

信息本身变成了为了传播而去制作。

迎合,吹捧,制造心理认同。看似在百花齐放,万众创新。实则不过是变着法子的千篇一律,起着不同劲爆标题的相似内容罢了。

观念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论点是否够鲜明,够强烈,从而唤起无数乌合之众的共鸣。你要掀起非常强烈的情绪,激发人们转发的热情。

当我在网上逐渐有了一点点的知名度之后,也加了一些作者的微信和微信群。于是朋友圈里堆满了他们原创的各种“有着令人很想打开的标题”的文章,宣传着他们的“三天教会你时间管理,半个月成为写作高手”的课程链接,群里一片欣欣向荣,啊你的文章破千赞了恭喜、他的文章上首页了好棒、某某老师下个月要出两本书呢好厉害。

我说这些的时候未免会令人觉得是同行相轻,事实上我也没有任何资格去贬低这些所谓的“同行”,我也没有权利说他们写的东西都是垃圾,写作出书什么的对别人而言只是谋生手段的一种,我们也没必要将其神话的多么高尚。

人总是会有一种逆反心理。

很多人都说这个好,你偏说这个不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说张国荣是个很厉害的偶像,必然会有百分之一的人不认可;有些人是兹瓷董先森连任的,由总有些记者想把你批判一番。

某种程度上人也会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而刻意与大多数人反其道而行之。或者说当一百个人中九十九个人都表了态时,最后那个仿佛冥冥之中一股力量驱使着他不由自主的投了反对票。

虽然我很想说,就客观层面而言我朋友圈里那些绝大多数号称“自媒体人”的货色所写的东西的确是垃圾。

但谁又能确定,我是出于嫉妒、出于傲慢、出于纯粹的客观、出于仅仅只是想贬低别人、出于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的目的而将他们和媒体称之为垃圾的呢。

Ⅴ、生存。

生存本身就是第一因,也是最终果。

它就是所有的答案。

本来有很多话要写来着。想想又作罢。

在这个词之下一切都能被原谅。

在这个词之下一切我都没有资格去评判。

Ⅵ、本能。

「当我们开始思考生命,发现其中有无限的空虚。

我们的本能却已成为了行动的向导和组成因素,它们拖滞了灵感的飞升和退出的自如。」

是两年多前我还在济南的时候,是在网上认识的一个姑娘在豆瓣的签名看到这句。

自那以后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曾多次引用,也对这句话的作者齐奥朗开始着迷。

虚无。

虚无这两个字似乎有着极大的特殊魅力,它仿佛能够吞噬一切。人类引以为豪的建筑,成就,科技,传承,意义,在它面前都瞬间变成泄了气的皮球。

当我们开始探寻事物的本质时,不可避免的要向下逐层分解,肉眼可见的到肉眼不可见,可触摸的到办不可触摸的,能听见的到听不见的。我们逐渐开始理解,人类这几千年来折腾的一切似乎都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欲望和意义感。

我们需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们需要活动着,我们无法忍受时间被“浪费”,获得更多人的赞美,创造出一些物件或作品,在教科书上留下名字,领悟到所谓的智慧等等。这些事情令我们可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而我们之所以追求意义感本质上只是为了逃避空虚。

逃避生命本来就是空虚的这个事实。

我们创造出衡量价值和意义的标准,然后在我们存活于世的短短几十年中不停地刻意去满足这些标准,我们就是从这个自欺欺人的把戏中不停的获得心理的满足感,并借着这虚假的意义感躲避真实的空虚。

我们同时还有这欲望这一寄托。

想上更美的女人,想吃更美味的食物,想开更好的车装逼,想上天,想入海,想强奸郭德纲。欲望的存在令我们总能感到有所追求。

尤其是当欲望得到满足时我们会产生一种名为“快乐”的感受。

鼓掌。

这就更完美了。

如果是站在消极的立场来看,我们会发现我们所有的行为、包括所谓的追求和努力本质上也只不过是对虚无的逃避而已。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试图证明什么,试图努力留下一些痕迹,试图对抗生命的真相——永恒的虚无。

然而这一切,终究都会像是水消失在水中。

说了这么多,这篇文章也不过是在想证明些。我想表达出本质和真实,但在我想表达的一开始就已经充满了矫饰。

我们能看到生命的真相吗?我们能理解虚无吗?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所以现在这篇文章该结束了我就一定要写上几句结语吗?

In your world I see,you’re stalking elk through the damp canyon forest,around the ruins of Rockefeller Center.

You’ll wear leather clothes that will last you the rest of your life.

You’ll climb the vines that wrap the Sears Tower.

And when you look down,you’ll see tiny figures pounding corn,laying strips of venison on the empty car pool lane of some abandoned superhighway.

以上。

分享到:

最新心理文章如何出现在这里

今天,我来当小编!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