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会员入口

注册/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心友网在线 > 心理文章

2016/6/5 22:41:42  浏览量:3173次

心理导读:

我眼中的张海音老师

文章:张蓓兰

摘自博客

  

曾奇峰老师曾说过: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做张海音的学生。

有幸, 2012年7月底,我在机缘巧合下开始跟随着张海音老师学习精神分析,每月两天,持续了7个月。那是一段值得回味的历程。当时我们的小组成员人数不多,就十几人,但组员成分各异:有资深心理咨询师有,初入行的心理咨询师,有对精神分析感兴趣的心理学爱好者,也有学员又想找老师上课又想找老师咨询的……

神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组动力的呈现,随着老师的授课和案例督导的一次次的深入,到后期竟然越发没有违和感。在最后一次时,有人说:上张老师的课,压根没有被分析的感觉;有人说:张老师胖乎乎的,温和喜气,说话不紧不慢,讲述概念清晰,评点案例到位,这种顺其自然不推不挤的风格很是喜欢。

记得上课教室里有个白色的佛头像,我看着觉得和张老师很像,所谓佛,我的理解是包容、接纳、慈悲。这些特点在他身上,我也有感受到。

张老师的授课总是那么深入浅出,那些拗口又艰涩的语句通过他的语言转换,也就是所谓“说人话”,让人很容易听懂并掌握。而且他独有的张氏幽默,经常冷不丁的让全场哄笑,在嬉笑中也能学习,快哉乐哉!

当时拿到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才两年光景,个案不多,但有一个个案总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课后战战兢兢地去请教张老师,他听了会,然后大方的表示:你可以在课堂上呈报这个案例啊。于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我就凭着印象说,说到哪儿是哪儿了,经过老师的点评、组员的反馈,那一次督导过后,似乎打通了身上的某个通道,人轻松了很多,用张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浑身上下说不出的舒服”。对的,就是这种感觉。

那一天,是2012年9月8日。

然而其实,不是一开始就对张老师的授课有感觉的,甚至一开始,没啥好感。

早在2010年1月,在接受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的时候上过两天他的课,内容是“心理治疗”。那两天留下的印象是:课间休息烟斗不离手,以及我只要在课上打盹醒来,老师就会说:现在休息,大家起来活动活动……

上海电台著名的《相伴到黎明》节目的主持人叶沙曾经回复过一位听众的来信,那位听众在信里抱怨说,自己总是遇不到好的老师,好的师傅带自己,于是好的机遇都错过,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叶沙回复说:你要找好的老师,你怎么不问问自己是否配得上呢?

其实老师一直在那里,一直是如此,只是你自己的状态不同、接受领悟力也不同。

我翻开当时的课堂笔记,发现,在那一天课程的一开始,张老师就谈到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区别,这个问题在前两天刚成立的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大会上又一次被提及,可是六年前,就有人告诉过你,而你,只是没有准备好去听到…而已。


这些年来,跟随张老师的学习,越发喜欢用“好玩”“不好玩”这些词去讨论一些人,一些事。通常好玩的事情不太会发生在课堂上,而是在课后。


有一次瑞金医院发生一起两名医生虐猫事件,闹得非常大,爱猫人士要问医院讨说法,我是听张老师叙述的这则新闻,回家后想了解事后的动态,于是百度了一下新闻,让我吃惊的是,对于这样一则新闻的要点,在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上与张老师描述得几乎一字不差,非常精准。也许作为一名医生,都需要这样严谨的态度,但于我,这点对我是有治疗作用,而且我相信这种风格更多和人格相关,和职业不一定很有联系。这种精准的感觉经常在参加他的案例督导的时候被时不时的体验到。


去年11月初,张老师在第六届国际内观大会上做了大会主席主旨演讲——《对身体的内观》,这一次是继10月份在合肥的精神分析大会之后,第二次分享了对他来说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经历和感悟”,我恰巧两次都在现场,有幸帮他整理了文字稿,这个过程,又是一次思绪万千的过程。


2015年2月14日徐凯文来精卫中心授课伦理,原本安排张老师做主持人,因为他需要养病换成了仇鉴蓥老师。令大家意外的是,下午张老师竟然撑着还没康复的身体来到了授课现场,引发了一小阵骚动。他笑着说,老呆在家里也闷,出来走走。

这一路我是看着他从病倒到逐渐恢复,到越发精神的变化着。半年不到的时间,瘦了55斤,引发了太多的关注和争议,听到很多同道关心他,叮嘱他不可以瘦那么快,会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还有很多人说,非常看不惯他瘦下来的样子,失去了原先的感觉。


施琪嘉老师评论说:这是“模糊丧失”。

然而我倒是越发佩服这样一位可以不用喊口号减肥,而是身体力行每天坚持着的行者。而且打心眼里觉得,瘦下来的张老师,变得帅多了(xiu)。

不是每一个人在一场大病之后,都能戒烟戒酒戒美食。大多数人,包括我,基本都是在高喊着要减肥要瘦身,没经过多久努力又回去了,这是一条艰险的路,以张老师为榜样,继续前行。

我眼中的张老师,不只是一个自带光环的行业领导者、不只是一个获得上海市劳模称号的先进工作者,对我来说,简单到:我认识了一个人,在认识这个人之后,我发现了更好的自己,他从一个完全的客体存在,内化为自体客体的一部分,借用他更完善的自我功能,继而发展出自己更好的人格状态。这个过程是个奇妙又好玩的过程。

很庆幸,在心理圈圈内可以跟着如此富有人格魅力又敬业好玩的大咖学习成长,同时发现可以用文字表达出自己这些年来的感受和体会,并且可以分享给大家,真好!

最后祝愿张老师一切安好!瘦并健康着!

2016.3.27

分享到:

最新心理文章如何出现在这里

今天,我来当小编!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