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会员入口

注册/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心友网在线 > 心理文章

2016/6/7 15:24:25  浏览量:1512次

心理导读:

一. 催眠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催眠有着神秘的力量,它代表着前卫和控制,丧失意识与意志。一说到催眠,大家就会想到“给鸡催眠”、“搭人桥”等等。实际上,这些都是舞台表演式的催眠。它们利用心理暗示、参与者的从众心理等手段实现娱乐目的。

而催眠治疗师所做的,是在催眠状态下给人做心理治疗,这个是学术领域内的治疗。

那,什么是催眠呢?催眠其实无处不在。爱情的状态就是一种催眠状态,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朝思暮想着一个人。此外,当我们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打一个特别激烈的游戏,或者看一部让你挪不开眼球的美国大片时,你都处于一种催眠态。

瞧,你处在与现实,与此时此刻的一种暂时的分离中。

对于催眠,美国心理催眠协会给出的定义是:

“催眠包括一个导入程序,在导入的过程中,被催眠者会被告知将会暗示其进入想象体验。催眠导入是一种最初实施的、持续的暗示,让个体去使用自己的想象,并可能会包含进一步详细的导入。催眠程序被用来鼓励被催眠者对于暗示做出反应以及去评估其对于暗示的反应。当使用催眠时,个体(被催眠者)在另一个个体(催眠师)的引导下对暗示进行反应,这些暗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主观体验,以及在知觉、感觉、情绪、想法或行为层面引入变化。”

嗯?好像不是很懂呢。换一个稍微精简的说法,就是:

催眠是一种注意力高度专注的聚焦体验。催眠师在催眠过程中与被催眠者沟通交流,引导他们放松,让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内在体验,并接受催眠师发出的“暗示”,从而影响被催眠者的认知和行为

催眠的益处在于,它邀请人们在体验的多个水平做出反应,从而有目的地去放大和利用他们的个人资源。

在心理治疗中,催眠可以被利用于四个方面:

a. 暗示症状的缓解;

b. 寻找并调动个人的资源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c. 教授具体的认知、行为、关系或者情绪技能,从而提升自我调节能力或改进情境管理能力;

d. 创造联想和解离,从而让个体和自己体验中的特定元素有更紧密的联结,或与其拉开距离。

我们每天无数次地经历催眠的状态,很多的心理病理问题都是在催眠状态下形成的,因此它最好也在催眠状态下治愈。

二. 催眠师是如何工作的呢?

那么,当一个普通人去见催眠治疗师,催眠治疗师会用哪些技术手法来对你进行催眠?让你在情绪、感受、认知或行为上实现改变呢?他们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这得先从催眠发展的三阶段说起。

催眠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叫权威式催眠,第二个阶段叫标准化式催眠,第三个是艾瑞克森式催眠。艾瑞克森式催眠是当今国际上最流行的催眠疗法。

第一个阶段,即权威式催眠。国内有人从事这样的催眠,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治疗关系上:治疗师是至高无上的,从上往下催眠着被催眠者。如果你不容易被催进去,那我们就说你对催眠有“阻抗”,这个叫权威式的催眠。

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实验心理学家霍尔发明了标准化式催眠,很多国人对于催眠的认识也与这个标准化有关。标准化式催眠的定义是:不管治疗师什么样,来访者怎么样,治疗师都用一个统一的指导语来引导来访者进入催眠状态。这样就会出现有的人容易被催眠,有的人不容易被催眠的情况。霍尔还发明了很多测试暗示性的问卷,他认为,如果不能被催眠,就是暗示性差的表现。

第三个阶段的艾瑞克森式催眠则认为,来访者和治疗师是一种合作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来访者信任治疗师,那么他们的治疗关系就特别牢固。这样,任何的来访者都能够进入催眠状态。

那么,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是“利用”。利用的英文是utilization,利而用之。艾瑞克森式催眠治疗里的利用是指:来访者的一切特点都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促进我们的成长,包括ta的怪僻,思想与行为的特点,甚至是阻抗等等。

1.“利用”的故事

德国的催眠老师特别爱讲“卖圣经”的故事:国外的一些教堂会通过卖圣经来收集费用,有经理负责管理这件事,他手下会有不同的人取了圣经,然后挨家挨户去卖。有一天来了一个患有口吃的人。这个经理想,你口吃这么厉害,还能卖得出去?结果没想到这个人卖的比谁都快。经理就特别好奇,问他怎么能卖这块。

然后这个口吃就慢悠悠地,很口吃地说:我我我就就就挨挨挨挨家家挨挨户户户户去敲敲敲门,然后说说说,你你你你是买一一一本圣圣经,还还还是是,想想想听听听我我念念念。^_^

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口吃是这个人的一个缺点。但这个缺点在他卖圣经这一点上却成为了优势,这就是利用的最典型的例子。我曾经有一个特别优秀的女学生,她在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大赛之前突然面瘫了。所有人都对她说你不应该去,但她本人坚定要去参赛。她跑来找我,我脑袋里想的第一词就是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核心思想:利用。

我跟她说,我不知道有几百个大学生参赛,但你可能是其中唯一一个得面瘫的,所以你会轻而易举的让面试老师记住你。我建议你戴着大口罩,PPT里放上自己特别漂亮的照片,上去就给评委老师一个冲击,让他们进入催眠状态。他们会想,这人怎么了?这时候你再把口罩一摘,形成跟PPT上的美照的强烈对比。这个就是催眠治疗当中的利用技术,这时对方只能用YES来回答你,跟着你走了。后来这位同学获得了全国唯一的特等奖。当然,这位学生优秀的综合素质是她获奖的基本条件,但是现代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的核心思想也确实推了她一把。

“利用”也可以放在治疗当中。比如说可以用阻抗来导入。在做催眠的时候,有些人会大笑,其实笑也是一种“阻抗”。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你在笑吗?你笑的非常好,你的每一次大笑都在做深深的呼吸,你呼进了大量的氧气,会输送到你身体的各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放松会让你整个身体进入到更深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利用“阻抗”来进行导入。

2. “隐喻”的妙处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的另一个核心技术是“隐喻”,在治疗过程当中我特别愿意用树这个隐喻。比如对于那些童年缺少关爱的人,我会对他说,我看到一棵特别有特点的美丽的树,它生在了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没有太多的优势,但它非常顽强,它使劲扎根,拼命地吸收土壤里边的水分和养分。遇到石头它也顽强地穿过去,穿不过去它就巧妙地从石头两边继续扎向更深更远的土壤。它靠自己的这种顽强不息滋养着自己,把营养、水分输送到树干,然后滋润着它的每一片树叶。它的树叶也在阳光底下进行着光合作用,吸收进去二氧化碳,生出氧气,释放到大气层中,造福着人类。

我的一位学员有过这样一个女性来访者,她在小的时候被性侵过,结婚以后她跟丈夫没有性生活,因为她有“性交疼痛”。我们在这里就对她使用了一个关于城堡的“隐喻”:国王领导着他的臣民们在一片美丽的城堡里快乐幸福的生活着。突然来了一群敌人把城堡破坏了。国王带领臣民奋起反抗,赶走了敌人。但从此以后整个城堡的入口都被重兵把守着,想进去是非常困难的。一开始,臣民们觉得很安全,但慢慢地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城堡外边有来送花送水的,有来做客的,但都被关在了城堡外边。这样,城堡里的人也觉得孤独,缺少滋养。于是国王就带领臣民们开会,决定培训看守城门的士兵,让他们去识别来者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如果是来送水送花送友爱的,就允许他进来。如果是敌意的,就坚决拒之门外。

诸如大树和城堡这样的隐喻在心理治疗中非常有效,咨询师很喜欢用这样的隐喻方式去跟来访者一起工作,因为隐喻的方式很容易被来访者接受,他听得懂这里边的意思。在生活中也可以用这些隐喻的方式来和你的配偶、孩子、上下级以及一些跟你有关系人来进行沟通。

3. “暗示”的作用

催眠当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叫“暗示”。权威式催眠中的暗示叫“直接暗示”。但直接暗示有时候是非常冒险的。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咨询师接待一个来访者,这来访者在妈妈去世之后体重下降了三十多斤。有经验的治疗师会立即明白这位来访者的母子依恋关系是非常牢固的,尽管他五十多岁了。这位治疗师给他进行了直接的暗示,说:你不能再抑郁,如果你要再抑郁的话,你的妈妈在天国里是会不高兴的。据他讲,来访者很高兴的走了,再也没有来。但有经验的治疗师会知道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没有对他的母子依恋做处理。直接暗示他不要抑郁,他的抑郁还是会“浮上来”的。当他的抑郁再次袭来的时候,他会自责。因为你给了他暗示,说妈妈在天国里会不高兴。

相反,在现代艾瑞克森催眠里,会有一种叫弱化的直接暗示。什么叫弱化的直接暗示?曾经有学员参加我的家庭项目的培训,这个项目有很多的小组体验。每次不等到体验结束,他们就提前离开了,然后发短信给我告别。这样持续了一两次之后,我就觉得他是一个不能面对分离的人。但我不想直接跟他说:你是不是不能直接面对分离啊?我下次希望你面对一下,跟自己这种分离焦虑呆在一起等等。我选择使用了埃里克森弱化的直接暗示,我给这个学员发短信说:亲爱的某某某,有一部分的我非常的好奇,假设下一次集训的时候,你能在全部项目结束时才离开,将会发生些什么呢?这就叫弱化的直接暗示。我也不知道这位学员他是不是知道这种弱化暗示,但后来的课程他的确坚持到了最后。

那间接暗示呢?其实就是隐喻。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比如说非言语信息的运用,像语音、语调、语气、语速、面部表情、眼神以及躯体姿势,包括手势的运用都可以是暗示。艾瑞克森曾接待过一个疼痛的病人,这种疼痛是一种心身障碍。在诊室里,艾瑞克森看了看这个人,只字未提疼痛和心身障碍。他带着这个来访者来到他的院子里,给他讲他是如何种植西红柿苗的。西红柿苗的种子怎么入土啊,怎样冒出嫩绿嫩绿的小尖芽啊,怎样舒适地慢慢生长着呀。大家能听到这种描述所带来的舒适感,他把这种舒适的感觉慢慢地植入了来访者的心里。

利用、隐喻、暗示,是艾瑞克森催眠疗法里的关键技术,治疗师/咨询师通过这些方式与来访者一起工作,调动来访者的自身资源,解决困难。除了心理治疗领域,艾瑞克森催眠治疗在各行各业,以及个人生活中都有所应用,如医学领域、教育领域、商业领域等等。

需要祛魅的是,受一些催眠节目的误导,许多人对催眠抱着既恐惧又期待的想法。他们既怕催眠能够在“控制”他们意识的情况下逼迫他做一些事情,又期待催眠能够做到立即见效,药到病除。这两种想法都十分不切实际。催眠没有那么神奇。很多情况下,在临床催眠中,治疗要起到作用,是需要治疗师和来访者的不懈努力的。

三. 关于催眠的误解与真相

摘选自《临床催眠实用教程》第四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美)Michael D. Yapko 著, 高隽 译,方新 审校

误解一:你在催眠中会睡着或失去意识

请记住,催眠不是睡眠。从外人来看,处于催眠状态的人可能在物理状态上类似处于睡眠状态的人。但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来访者处于注意力集中的状态,是有意识和警觉的。甚至是陷入深层催眠中的来访者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外在现实做出反应。

误解二:一旦你被催眠,你就永远无法抗拒它的力量,甚至说出或做出违背你意志的话或事情

有人认为,一旦催眠师控制了被催眠者的意志,且这些被催眠者一旦“臣服于催眠师的力量”之下,那么他们就永远无法摆脱。这个误解实在是大错特错,因为催眠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催眠师和催眠者共同的力量之上的互动,双方共同参与这个过程从而获得某些期望获得的治疗效果。

在某些极端的情境下,控制一个人是可能的,但是这些情境和在临床情境下所应用的催眠完全不吻合,因为在催眠中强调的是合作而非强迫对方。

误解三:你会“卡”在催眠状态里出不来

催眠必然会涉及到聚焦注意力,聚焦的方向既可以是向内,也可以是向外。这是由来访者所控制的,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开始或结束催眠会谈。“卡在”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中无法自拔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你能想象自己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卡在”读书状态中吗?

造成这一误解的来源之一是一种不常发生的情况,即临床工作者给出了让来访者结束催眠体验的暗示,但是来访者仍然处于催眠之中。其原因至少是下面两个中的一个:要么他们当时的状态十分舒服,要么他们仍然在工作来结束这个体验,也就是说,处于收尾中。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做法是给出一个开放的暗示,即暗示来访者在准备好结束的时候把自己带出催眠体验。最终,通常在一两分钟以后,来访者会结束体验,睁开眼睛,重新和你进行交流。

误解四:催眠可以用来让你准确地回忆起曾经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

有关记忆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清晰的证据表明,头脑并不会将体验原封不动地存储起来供日后准确的回忆。事实上,记忆是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存储的,因此也就可能会遭受相同的扭曲。人们可以生动地“回忆”那些实际上从来都没有发生过的细节。同样,人们也可以仅仅记得某个体验的片段,或者将不同的记忆片段组合成为一个错误的记忆。简单来说,记忆并不可靠;如果你想寻找的是“真实”,你不太可能在记忆中找到它。

如果一段记忆是通过催眠获得的,那么它是否更可靠一点呢?催眠可以用来揭示在某一个人的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真相吗?面对这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答案都是否定的。此刻,知道这一点就足够了,那就是催眠并不会增加准确回忆的可能性,甚至可能会降低这种可能性。

分享到:

最新心理文章如何出现在这里

今天,我来当小编!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