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会员入口

注册/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心友网在线 > 心理文章

2016/6/8 16:44:08  浏览量:2134次

心理导读:

文:曾奇峰

不知不觉间,已经在这个行业工作了二十一年;不知不觉间,就被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成群结队的姑娘小伙子称为前辈。“前辈”这个词饱含了尊重,但也同时传达出另外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就是:你已经不再年轻了。以前在巨大的圆形餐桌前,我经常是年龄最小的那一个;而现在,却经常是那年龄最大的那一个。加上老师之类的位置,就容易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获得一些令人喜忧参半的“德高望重”感。
  一次讲课之后的聚餐。我是唯一的老师,也仍然是年龄最大的“前辈”。坐在我右侧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研究生。大家边吃边聊。我一不小心,把面前满满一杯茶弄翻了,本能地站起来,扶起杯子,再用纸巾去擦桌上的茶水,感觉到一桌人的眼睛都看着我,心里稍有一点责备自己的不小心。打扫完茶水造成的残局,重新坐下,在脑子里回忆了一下这两三分钟发生的事情和相应的感受,觉得有一些很值得品味的东西。想了想,就对那位女研究生说:谢谢你刚才没帮我扶起杯子和擦桌子。
  女研究生很吃惊,以为我在讽刺她。她说,从吃饭开始,因为坐在我这个会分析人的心理的老师边上,有点紧张,茶杯翻了之后她变得更加不知所措,所以没有帮忙。我说,我想了一下,如果你当时帮我的忙,我会不舒服的。她好奇地问,为什么呢?我说,明天我们在上课时讲讲这件事情吧。
  第二天,我在心理学培训课堂上描述了这件事情,然后评论说,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是一个半老男人的神经质式敏感。其实不是。人心的微妙是我们从事心理治疗这个行业必须充分了解的东西。在给与帮助和接受帮助的人的关系中,有很多东西就是十分微妙的。一般说来,接受帮助的人会对给与帮助的人有感激之情,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被很多人忽略的是,伴随着感激的,应该还有一种相反的情感,那就是仇恨。
  给与他人帮助,给与者会心情愉悦,并附带着道德上和地位上的优越感。没有人会自愿地和愉快地处于被他人帮助的地位,因为被帮助意味着自己的无能、弱小和卑微。人的内心里,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平等、甚至追求优越的力量,在被帮助的时候,这种力量就被隐藏在内心深处,并变成一种对助人者的敌意。

俗话说:一碗米养恩人,一袋米养仇人。真是至理名言,我们的前辈,真的把人心看得很深很透了。在一碗米的施与中,由于人际基本规则的影响,接受者自然会产生感恩的心理,由一碗米所导致的施与者和接受者的地位的反差不太大,所以伴随产生的仇恨也不会太大,这种仇恨很容易被接受者的道德感和良心压制,所以二者之间显得没有产生仇恨。但是,当施与的“剂量”达到了象征性的一袋米的程度时,恩也重了,恨也重了,重到了不可以被道德良心压制的程度,所以就变成仇人。
  由此联想到现代社会对贫穷者的帮助。这些帮助本身是人类良心的呈现,极具积极意义。但是,跟这种帮助联系在一起的附属行为方式,则很不明智。比如给接受帮助者附加感恩的条件、安排双方见面并让媒体做非匿名的报道、报刊刊登双方在一起的照片、公开谴责或者赞美一些被帮助者的言行等等。这些举措,表面上是在维护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实质上却是在打击最基本的人性,最终会给帮助者、接受帮助者以及社会都带来伤害。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不被察觉的仇恨更具有毁灭性了。
  真正的助人,或者说真正的慈善,不仅仅是帮助别人获得渡过难关的经济的和物质的支持,而且还应该包括,让受助者不丧失尊严,不因为接受帮助而要同时接受低人一等的屈辱感。这样做,是在实行比物质的慈善更高的慈善----精神上的慈善。
  最近这几天,因为一个专业培训,一直跟一位比我小几岁的同行在一起。在过去几年里,我给了他一些较重要的专业上的支持,他从未说过一次谢谢。今天在培训结束的晚宴上,他向我敬酒时说,因为你帮了我很多,所以我迟早要杀死你。说得一桌人哈哈大笑。大家都是深层心理学的爱好者,都明了恩仇相伴的人性,这位朋友如此直白的表达,使原本沉重的恩仇,变得好像从窗外飘进来的若有若无的梅花香味。

分享到:

最新心理文章如何出现在这里

今天,我来当小编!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