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会员入口

注册/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心友网在线 > 心理文章

2016/10/29 20:33:50  浏览量:17463次

心理导读:

「你再不照我说的去做,我就不要你了」

「早知道你会这样对我,当初就不该把你生下来」
「你如果再不听我的话,你以后就会跟你爸爸一样没用」


几个看起来象是连续剧里出现的对白,却是身边一位儿童与青少年心理专业的临床心理师,有意无意在工作场域中听到的语言。

 

控制你是为了你好


抚养孩子、教育孩子非常辛苦,我们的文化中也极重视孝道,深知养育之恩重如泰山。虽然大多数人都在教养孩子,但教养孩子其实会带来沉重的压力,而压力过大无法处理时,不免就会有不适任的教养行为出现。

 

「控制教养」就是多种不适任的教养行为中常见的一种。「控制教养」大致雷同于文章起头三句对白的涵义,父母明示或暗喻孩子若不遵守要求,将必须承受严重的后果,小至如何交友互动、大致生涯规划选择,家长都可能出现控制教养行为。「控制教养」通常也会伴随着「这样是为你好」、「我是因为爱你才这样对你的讯息,让孩子心中原本想要反驳的心意转化成罪恶感,只好无力选择顺从。

 

我们都需要控制


控制这个词也许乍听有些负面,但事实上控制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世界上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尝试各种控制,展现自己对生活、对他人、或是对公司的影响力,体验到「我有能力改变事物」的心理感受。一个幼儿能靠自己的手把食物送进口中,一个学生能掌握自己的复习进度而有好成绩,一个员工能说服老板改变工作计划,都是非常正向的控制体验,让人们得到成就感。

 

反言之,当一个人在工作上不能发挥影响力,经济状况出现无法掌握的状况,伴侣关系中也体验不到做主的感觉,这时候心里就会有很多的无力感,觉得生活好像「失控」了。「失控」的感觉很不舒服,而降低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最容易的方式就是从容易控制的对象中找回控制感。当父母出现了生活失控的感觉,孩子确实容易顺理成章变成父母控制感的重要来源。工作中累积的挫折与无力感,在回家后对孩子的好动或哭闹大声吓阻,得到一丝丝舒缓;因无法改变伴侣缺点而不满,将注意力转化对孩子行为的监控,提醒自己还有能力可以改变身边的人; 在自己生涯规划上与同辈竞争的挫败感,膨胀成教育孩子不准输在起跑点的过度冀望。

 


当失控开始「遗传」……


2014意大利的心理学家针对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进行研究,想了解父母的控制教养是不是会影响到这些年轻人的心理健康。根据他们的分析,经验了越多父母控制教养的年轻人,确实在心理有越多的疲惫、焦虑、忧郁、困惑等负面心情。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还发现,父母控制教养还与这些年轻人的「失控感」息息相关。

 

换句话说,心理上的「失控感」很可能会在父母与子女间「遗传」(注),当父母生活失控,企图控制子女,久而久之,子女可能也觉得自己是个无力的人,经验到生活的失控感。说得直接一点,既然控制不了自己的人生,就好好控制孩子的人生,那么对于自己的人生失控就比较可以视而不见。当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可能还是经常向孩子表达「靠你自己怎么可能成功」、「少了我你果然还是不行」、「你依然不成熟」类型的讯息,希望让这个控制可以慢慢延续。

 

让界限的描绘缓解失控的延续


控制与失控的议题,在每个家庭中或多或少都会以不同的面貌呈现,程度也可以从相当轻微到严重冲突。面对这样的现象,需要有相当的心理调整与思考,描绘界限,认清每一件事情究竟是属于谁的人生范围,应该由谁从中得到控制。经过了好多的拉扯,也许才能撞出内心真正的声音。

 

「爸妈,你们是最关心我的人。我和你们一样曾经会犯错,所以我也和你们一样,必须学着承受。我不愿意在独立与孝顺中二选一,因为独立从来不代表背叛你们我将无法替你们活出你们的人生,但我会努力成为你们人生中值得骄傲的一段。」

 

「孩子,对不起,我的生活失控了,我只好企图控制你。虽然我依然爱你,但也确实对你造成伤害。我无力改变我自己,但我衷心期盼,这些伤害将提醒你,好好保护你自己的人生,别让你的生命,成为我失控的延续


注:此处所指称的「遗传」代表某种心理特征或行为模式从父母至子女的代间复制,与一般理解之生理先天基因遗传不同。

 文章引自独立评论@张家齐老师专栏

分享到:

最新心理文章如何出现在这里

今天,我来当小编!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