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确的信念可以让我们朝着对的方向前进,在养儿育女一事上也不例外。您拥有一个怎样的的信念?您又抱持如何的态度呢?以下所举列的信念,有没有提醒了您一些重要的事情?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都有会做或不做某些事情,而有一些事情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改变的余地,乃是一定做或一定不做,不再需要考虑。到底在我们的大脑里面,是什么支配着我们,或给了我们这个心态呢?当我们往这个方向深思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支配着我们。我们相信某件事,认为此事会带来某些价值,我们就会规定自己去做此事。所以一个正确的信念对我们来说就很重要了。
什么样是“正确”的信念呢?衡量的标准是相对的。如果那个信念可以带给我所要的价值,或说所要的效果,这个信念对我们来说就是正确的。
需要建立哪些信念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拥有幸福美满、成功快乐、对世界有贡献的人生。当然,与此同时也要孝顺父母、爱父母。在这个大前提下,以下所介绍给父母的十大信念,很值得父母的关注和学习。
我们相信:
1、孩子一生下来,便爱、信任及听从父母。
这是一个到目前为止,科学仍未能证明的事实。孩子天生爱、信任及听从父母,是专家从多年的观察、研究而得到的结果。以后的改变可以说是间接或直接由父母一手造成的,父母如果目前得不到孩子的爱、信任及听从、要检讨的是父母,现时不是儿女。
2、孩子再坏的行为,都不是针对父母而做的。
我们常听到一些父母说以下的话:“我的孩子常常XXX,为的就是气死我。”“我知道他不读书是针对我的呀,他就是不想我有好日子过·······(边说边哭了起来)
孩子的坏行为,百分之九十九的起因都有不是针对父母而为,而是有其他的原因,尤其是六岁以下的孩子,更是百分之一百。父母的想当然,往往使孩子更不知所措,原本以为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援、帮助和鼓励,但得到的往往是更重的压力和误解;这也是形成代沟的其中一个因素。当孩子有坏行为时,父母不应该先入为主,而是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建议:
——先观察,多看、多听、多去感受。把自己代人,如果你是孩子,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找出坏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例如:抽烟,孩子的正面动机可能是要得别人视他为大人般尊重他。
——和孩子一起找出其他可以满足其正面动机的好行为来取代目前的坏行为。
3、家长付出的爱是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的。
许多父母用金钱、物质来取代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以为给孩子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爱孩子。而事实上孩子潜意识里所需要的是父母 和他们在一起时彼此互动而感受到的爱、鼓励和支持。祖父母、叔叔、伯伯、姑姑或阿姨等是父母都是不在时(逝世),次一环的“家长”人选;但若父母仍健在,父母真诚的爱和关怀仍然是无人可以取代的。
4、孩子在不断的努力做好,就算当他弄得最糟的时候也是一样。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学习过程。在许多的第一次以后往往仍然会犯一些错误。父母在“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下,会过早地把成人的标准套在孩子身上。例如:当四、五岁的孩子不小心打破了杯子,大部分的父母会有什么反应呢?轻则唠叨、责骂,重则体罚。然而试想想,孩子不小心打破杯子如何影响他以后不能成为一名成功快乐的人呢?请注意,是“不小心”哦!而一个杯子值多少钱呢?是杯子重要还是孩子重要呢?或说,是杯子重要还是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比较重要呢?在家庭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可说是不胜枚举。
5、每一个孩子都有具备使他拥有一个成功快乐人生所需的全部能力,家长只不过是帮助他把这分能力释放出来。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类只用到其潜能的百分之一,最高的估计也只是百分之十。每一位孩子都有拥有无限的潜能。中国有一位智障儿,不懂得方向,不懂得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但若让他听过几遍的音乐,他即能站在指挥台上指挥整个交响乐队,他不是胡一舟。
父母们常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知识就是能力。当我们研究世上的成功人士,竟发现知识只是我们发挥能力的媒介而已。另一个错误的观念则是,认为勤劳是学习的最佳方法。常看到、听到的例子是,孩子学习的效果不彰的时候,父母就会要求孩子用更多的时间,增加更多的次数去学习。“读不会就现再读几遍,读至八点不会说读至十点。再不会,明天再读。”这是常常听到的训话。孩子学习的效果来自有效的方法,而勤劳只是方法之一。
在启发孩子不一样的智能,需要用不一样的方法,而不同类型的孩子,则需要不同的学习模式,所产生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在往后的文章里将会提到各种不同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模式。
父母需要多花时间去观察孩子,找出孩子的“特色”,并帮助孩子发挥他的“特色”,而不是要孩子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好”、“成功”或“理想”。这往往使孩子和父母双方面都痛苦不堪,而效果也往往不会理想。
6、通常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很正常,虽然他没有在家长在乎的事情上表现出来。
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下、往往会把焦点放在孩子的缺点上(即孩子还有什么样做不好的事情),而把许多时间精力花在纠正孩子的缺点,甚至怀疑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在我主讲亲子关系讲座会的时候、常常有家长问以下问题:
“我的孩子很懒散,请问怎样可以使他不懒散呢?”、“我的孩子脾气很坏、请问有会么办法可以使他的脾气改好呢?”
通常我会都会先问对方一些问题。
针对我的孩子很懒散
“你的孩子有很积极的时候吗?”
“没有。”(语气很肯定)
“例如说和其他孩子玩的时候、玩电脑的时候。”
“啊!玩的时候很积极。”(不自禁的笑起来)
意思是说,孩子不是没有积极的能力,吸是没有在家长在乎的的事情上表现出来。
针对我的孩子脾气很坏
“您的孩子一天有几个小时是在发脾气的?”
“也不会每天都发脾气。”
“那么一个星期几次?”
“一个星期一、两次左右。”
“一个星期一、两次左右,算两次好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一百零四天发脾气,却有两百六十一天是没有发脾气。”
意思是说,孩子在部分时间的脾气是好的,只是家长没有看见孩子的全部而已。另外,家长有些时候也过早把成人的标准套在孩子身上。孩子成长是一个过程,有一些过程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家长也往往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其实,没有两个孩子是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用他自己的时间和方式去学习,因此,每一个孩子只能和自己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