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把这件事情讲给我听听.
培养孩子的关键,首先就是要懂得孩子内心的秘密.而孩子内心最大的秘密是什么呢?是情感,或情感的焦虑.因此,如果父母想真正地理解孩子,就必须要掌握情感交流的秘方,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感情. 从孩子的方面来讲,如果他遭遇了什么情绪上的问题或烦恼,首先求助的,无疑也是父亲母亲.因此,如果做父母的不善于与孩子交流,也就从一开始就阻断了孩子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可能.不幸的是,这往往是许多家庭的实际情形.因此,要达成和谐美满的亲子交流,做父母的也必须要对情感交流的技巧加以自觉的领会. 做父母的如何才能架设好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桥梁”呢?比较实际的做法,就是从克服自己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的障碍开始. 通常而言,当孩子试图与你谈论他内心的烦恼时,如下反应方式,都有可能加速交流障碍的形成: 用命令、指示或指挥的语气,告诉孩子该去做什么事情,给他下命令:“我不管别的父母如何做,你必须给我……”; 用警告、责备或威胁的语气,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件事情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你知道好歹的话……”; 用说教、教化或规劝的语气,告诉孩子他应该如何做:“你应当……”; 以提出忠告、方法或建议的方式,告诉孩子该怎样解决问题:“为什么不用另一种方法来替代呢……”; 用评判、批评、否定或指责的语气,对孩子进行负面的评判:“你那样做太不应该了……”; 以漫骂、嘲笑或羞辱的方式,使孩子感到自己犯傻,把孩子归入另类,羞辱他:“你的行为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通过解释、分析或诊断的方式,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或者分析他为什么那样说,那样做.让孩子感到你在给他筹划,帮他分析:“你那样说是想……”; 用保证、同情、安慰或支持的方式,努力使孩子感觉好受一些.劝说他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尽力消除他的不良情绪,否认不良情绪的影响:“不要担心,情况会变好的”; 用探索、询问的方式,努力去找理由、动机和原因,获取更多的信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关于这件事情,你还和那些孩子说过了?”; 以退缩、转移或迁就的方式,努力使孩子从问题中摆脱出来,自己也避开问题,分散孩子对问题的注意力,引导孩子把问题搁置起来:“吃饭的时间咱们不谈这个”. 而正确的反映方式则是基本不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评判和感觉,让孩子把自己的意见、判断和感受充分表达出来,给孩子打开一扇门,引导孩子去说话,使孩子在交流过程中发泄自己的情绪,理清自己的思路,进而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法. 用这种态度来与孩子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以下一些回应方式是比较简单而又有用的: “哦!” “我懂了!” “喔!” “有意思.” “怎么样啦?” “真的?!” “我简直不相信,真是这样?” “是那样吗?” 其他一些反应在诱导孩子去讲、去说方面,更为有效: “把这件事情讲给我听听.” “我想听听这件事情.” “讲下去.” “后来呢?” “我对你的观点很感兴趣.” “听起来你对这件事情有话要说.” “这件事看起来对你很重要.” “咱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这件事你愿意谈谈吗?”
2、看你的样子,今天的功课一定很重.
十二岁的小莉是一个紧张而又爱哭的女孩子.她的表妹小珊来跟她住了一个假期.暑假快结束时,就要回家了.小莉非常舍不得,眼泪汪汪地对妈妈说: “珊珊就要走了,以后又是只有我一个人了.” 妈妈很轻快地说:“你会另外再找到一个好朋友的.” 小莉回答说:“可是我还是会很寂寞的.” 妈妈开始安慰她:“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忘了.” “啊,妈!”小莉说着就哭起来了. 妈妈生气了:“你都快念中学了,还是这么爱哭.” 小莉狠狠地瞪了妈一眼,跑进卧室里,哭得更伤心了. 照理说,这样一个场景会有一个圆满的收场的,结果却以一个小小的悲剧结束.原因在那里呢?原因在于,孩子长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有了对于友情、亲情的渴望.他们会对自己的感情需求很在意的.然而,处于成人的世故与冷漠,他们往往对孩子的这种情感需求很不在乎.这样,他们就会忽视孩子的感觉,对孩子细小的情感波动表现冷酷.这样一种对待孩子的情感的反应方式显然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事实上,孩子们最需要的,就是我们对他的重视,哪怕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一点也不严重,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或许在故事中的母亲看来,女儿不应该因为与表妹的分离就流泪哭鼻子,但是她的反应却不应该没有同情.做母亲的应该这么想:女儿很难过,我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她.尽量设法使她知道我明白她内心的感觉.如果这样想,她就可以用以下方式来安慰女儿: “珊珊走了,教人觉得很寂寞.” “你们俩这么要好,真舍不得让她走.” “你会想她的.” 这种反应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亲密的感觉.孩子的内心感受一旦被父母了解了,他的寂寞和情感创伤就会消失. 父母对于孩子的了解和同情是情感的绷带,可以治愈孩子受了损伤的自我.这种策略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妈妈最好是能够在家欢迎他.这时,她不宜提出答案千篇一律的问题来问: “学校怎么样?” “很好.” “你今天做了些什么?” “没做什么.” 相反,妈妈所说的话应该表达出她很了解孩子在学校所受的考验和苦难: “看你的样子,今天的功课一定很重,” “你一定巴不得赶快放学.” “回到家里很痛快.” 如果妈妈不能在家迎接孩子回家,留一张便条说明自己在何处,对抚慰累了一天的孩子的情感来说,效果也很好.有一些父母喜欢以写信的方式,来加深他们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因为写信比较容易表现他们对孩子的爱和重视.也有一些父母喜欢用微型录音机,将要对孩子说的话录下来,孩子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听.总之,类似这样的留言方式,可以增进孩子与父母在心灵之间的零距离,让孩子真正的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安全的环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