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对自由下一个定义很难,这里需要考虑两个层面:其一,顺应现实社会,服从事物发展规律,并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般去生活可以获得一种活着的自由:其二,脱离现实,追求独特的思想与感悟,按照自己的美学观念去解读世界,不屈从事物规律或主流文化态度,自行其事的生活可以获得一种存在的自由。活着是一种躯体感觉,而存在是一种精神感觉。

人们一直追求和崇尚着自由,由此我们赞美随意的风、飘忽的云,赞美水中的鱼,飞翔中的鸟,因为这些东西让人联想到自由。人类构词中可以联想到自由的语词有这样一些:逍遥自在、自如、自主、随意、自行其是、无拘无束、悠哉游哉、海阔天空、独来独往、随心所欲……等等。这些词语给人带来一种宽松感,让人惬意舒服。
对自由的渴望往往来源于人类心灵中隐藏着的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本能欲望、焦虑、依赖、安全需求、成就压力与害怕失去……,人们希望摆脱和逃离这些情绪体验而希望找到一种可以安抚心灵的感觉,这就是自由。其实,自由是人类对永生渴望的代名词,一个可以不死的人可能是真正不再需要自由的人。
对自由的渴望也是无知的结果,自由的感觉正是无知的感觉。当我们感知不到被约束的时候就可以获得一种自由的假象。比如风受气候摆布、云受风摆布、鸟受气流摆布、鱼受水流摆布,它们的自由只是一种文学象征。对自由的渴望有一种悖论情景,你越需要自由的时候,你可能越是失去它。因为对自由的执著让你处处感觉到受限制,而现实生活中自由往往与责任、决定、承担压力有关,你得到自由的同时可能失去更多,甚至得不丧失。
当你觉得自由并没有那么重要,顺应现实规律,反到获得某种意义上的自由。难得糊涂的人正是通过无知的状态去享受心灵的自由。俄国十月革命前有个诗人为了自由跟随革命,经历重重艰难推翻了旧的政体,发现建立的新体制对自由的约束更是变本加厉,结果只能选择了自杀。对自由的追求往往有种悲情色彩,因为它本身不存在。
对自由的追求有时也会产生一种非常极致和滑稽的情景:一个人受生活与情感所累,感愤世上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为了自由与平等他偏激的批评政府,随意的破坏社会秩序,以无政府主义的态度去藐视一切,最终锒铛入狱。当他被关在一间不足五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时,突然获得了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宁静。世上那些烦心事远离他而去,只要遵循简单的吃饭、放风、睡觉的规则,就可以让自己活得很自在。精神上少了很多对尘世的依恋、恐惧、烦恼,也没有了做人子、人父、人夫的烦恼,内心就得到了很大的自我空间。失去身体自由的同时可能让人获得更大的心灵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