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过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
一般来说,灾难发生后的心理反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民众的心理与情绪反应也各有不同。
第一阶段是应激阶段,涵盖了灾难发生和之后一段较短的时间。这段时间里,生存是第一要务,受灾群众会进行自救、营救他人,并从灾难中尽可能地抢救财产。在这一阶段,人们联合起来对抗灾难。大部分的人都有一种强烈的需求,希望能自立自济、掌控一切,乐观地认为会很快回到灾害之前的情况,心理问题并不明显。那些没有亲人去世的人可能充满了幸福、利他、乐观而非悲伤的感觉。在灾难后的早期,英雄主义、利他主义以及乐观态度会让人觉得“我的境况比其他人强多了”。可以说,这个阶段属于“英雄主义”阶段,或“蜜月期”。
第二阶段一般是从灾后几天到几周之内。由于灾难破坏了日常生活的许多层面,许多幸存者面临的问题是迫切而又实际的。人们可能需要协助寻找失踪的亲人、寻觅暂时的住所、衣服及食物;找到交通工具;申请经济补助、失业保险、确认灾民身分;医疗服务、补充药物;房屋拆除、挖掘以及清理等事情。灾民经常会对一些规定、繁琐的手续、争论、拖延感到失望并烦恼。对于那些灾难前很有竞争力记忆很有效率的人而言,他们突然要经历一种自尊以及自信的严重侵蚀,会有无助感和愤怒也是很平常的。这一时期是灾难的“清理期”,人们可能忙于清理及应付一些现实的要求,而忘记寻找可提供协助的资源。在这一阶段,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会凸显出来,如果没有伴随相应的心理援助,灾民马上就会因为发现灾难的损失和重建的困难而感到强烈的失落。只有“心理救灾”与“物质救灾”同步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救灾效果。
第三阶段是恢复和重建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突发的灾难给人们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往往是长期的,许多幸存者的情绪反应来自灾难所造成的生活问题,他们也会表达挫折及愤怒的感受,同时,善于利用内、外部资源的灾民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生活。
什么情况的出现标志着人们正面临着心理危机?需要专业辅导?
遇难的人是不幸的,而灾难留给生者的也许是一生都难以愈合的伤痕。这些生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遇难者的家属,二是旁观者(包括幸存者、目击者),三是外围人群(包括救援人员、官员、记者、遇难者的同事以及通过媒体简介体验到灾难冲击的一类人)。这三类人员都迫切地需要心理援助。
如果属于这三类人群中的任何一类,并且出现下列情况,可以判断已经面临心理危机,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一)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的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
执行力差:头昏眼花,做事会莫名其妙的出错。
紧张不安:多汗、脸颊潮红、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失眠多梦。
心情忧郁:没胃口、闷闷不乐、做任何事都没兴趣。
行为退缩:不太愿意接触人群或做事情。
负性记忆:不断涌现有关灾难的回忆和感觉。
坐立不安:经常感觉有危险而坐立不安。
负性联想:想起灾难,会引发强烈的心理痛苦和身体不适。
过度敏感:无法成眠、睡眠不深、易生气、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
逃避冲动:试着逃避有关灾难(或勾起灾难回忆)的一切,不想说话或接近灾难现场。
失忆现象:记不起和灾难发生前后的重要事件,甚至忘记个人的基本资料。
麻木失落:觉得和别人有隔离感,失去喜欢的能力,对未来不抱希望。
(二)自己已尝试使用各种方法缓解心理压力和挫折,仍有以下情况出现时:
你发现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心情很乱,感到有很多压力,并且觉得很空虚,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了。
在事情发生的一个月之后,为了让自己不胡思乱想,还是一直感觉麻木、迟钝并且要不断地保持忙碌。
不断地再次想起灾难的事情,睡觉时会因噩梦而惊醒,或是出现很多身体上的不舒服感。
没有人可以和你讨论你的感受,但是你觉得自己有这个需要。
你的工作或人际关系变得很糟,让你感到很不舒服。
灾难发生之后,你的吸烟量、饮酒量和药物使用量都明显增加。
(文字内容摘自由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共同编著的《灾后心理援助10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