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预约享9折还送300代金券

对咨询效果担保,效果不满意心友网先行赔付

11

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心友网
  首页  个人简介   心理顾问  文章  课程  品牌课程 返回禾战刚信息中心
当前位置:心友网 > 心理文章 >
  • 的咨询范围:
人际关系
 
【真相探索】临汾心理咨询师禾战刚 和您揭秘人际沟通原理
发表时间:2014/9/6 10:08:50 发表者:禾战刚 (访问人数:1550次)
  • 人际沟通原理

    ——任何使得对方进入我们心理的过程都不免于沟通的存在。

    沟通无所不在。

    哪怕两人不说一句话,沟通也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

    在根本不面对、不通话、不接触的状态下,我们内部的心理活动,只要涉及到他人,也可以当成是某种想象中的沟通。

    这其实就叫“沟通第一原理”。难以想象,两人处于同一时空,却没有沟通发生。

    结论是,我们不能无视,我们的回避行为、沉默、肢体语言在人际互动中的意义,不能掉以轻心。

    人际安全原理

    ——要趋近一个人之前,总是事先检查这个人是否对自身构成威胁,并评估威胁。

    直觉上对方是友善的,还是不怀好意的?

    会不会被控制,被吞噬?需要做出什么样的防御?

    在信息不明时,要如何进行试探?

    是被动观望,还是火力侦察?

    对方手里有什么杀手锏?

    以上这些关系到沟通安全性的考虑,在人际沟通中必然被沟通当事人所重视。为了获得安全感,人们普遍寻求的是已知信息最大化,以帮助自己拥有某种“掌控感”。而有关安全的信息不充分,不确定,都会导致沟通中的焦虑感,并由此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防御,这几乎是一种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所决定的。

    结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沟通,我们要努力为对方创造一个叫对方感到充分安全可信赖的沟通环境。由于它的存在,我们需要某种“自我披露”,以显示我们对对方是不具任何威胁性的。过于保卫自己的“秘密”,封闭自我,让对方渴望了解相应安全信息的意愿落空,也就有可能阻断正常沟通,出现彼此猜疑、猜忌、不信任的隔膜。如何通过主动的自我披露来开放自我,促成对方的防御心理减少,进而同步敞开,许多时候就是打破人际僵局的不二法门。在相互不能信任的关系中,人际安全是无法实现的。

    人际合作原理

    ——双方安全距离内寻求利益最大化。或者寻求损失的最小化。或者两者结合。

    敌对的关系中合作就不再可能。

    至少因共同利益所在,一些本来非合作的关系,也可能达成暂时的合作关系。

    非合作性的关系,对个体有时候也是有意义的;但它的目标是背离人际和谐的。只有富有敌意的攻击性的人际关系,才是非合作的,如战争中的双方的关系。有些竞赛性的活动中,人际合作的意义,深究起来,也还是存在的。在竞赛中,表面的竞争性之背后,仍然是有规则的,有合作的。

    人际合作原理,涉及到人际沟通的合目的性。

    结论是,任何单方面的沟通,其效能是很成问题的。如电视广告的宣传,因合目的性的不健全,正好遇上一个适宜的信息接收者成为信宿,使得沟通变得有效,概率很低。

    人际距离原理

    ——等距离外交。

    对于自我定位为非攻击性的人而言,对边界非常在意。既不愿被侵犯,也不愿无意中侵犯他人。

    总是在寻找一种合适的距离,使得双方都感到相对舒宜。不断调整着自己的位置,以保证距离的合乎主观意志。或者在自身无法、难以调整时提出要求,促成对方的调整。

    挑战或破坏这个等距离原理的人,通常被对方感知为是具有攻击性的。

    结论是,为了保证人际安然相处,我们对人界边界要有相应的敏感性;要通过自我监察和管理,来保证边界的正常合理,双方都能认同接纳。而且,我们在边界发生问题时,要有相应的边界调理能力,通过沟通让彼此的边界保持动态的平衡变化,避免边界的混乱,冲突。

    人际亲密原理

    ——人际性行为可以造成最亲密的沟通。

    边界线趋于消失,是亲密的最具象征意义的信号。

    性行为与死亡是一体的同时,与永生也是一体的。性行为可以具有相当的亲密合作性,同时也可以具有相当的攻击性。

    打闹中可以有性意味,可以算作是亲密行为之一种。

    ——没有一种亲密关系是不含投射的。

    许多时候,并非“客体”(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与我们进行沟通,而是这个客体在我们内心的投影,在与我们进行内在的沟通。这个投影,就是所谓的“自体客体”,即某种依赖于我们自己的客体在我们内心形成的影像,意象,表象。

    正因为这样的自体客体的存在,我们的沟通常常会发生在心理层面,一定程度地脱离现实。绝对地说,我们所感知到认识到的现实,都不可避免地有着某种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就叫“心理投射”。投射在人际互动中无处不在;但在亲密关系互动中最为显著。原因就是,在亲密活动中,个人很容易进入某种类催眠的状态,进而无法对现实信息进行准确的识别。不过,所有的艺术,包括爱本身,都因这样的心理投射(对现实一定程度的歪曲与修改),而具有别致的意味。情人眼里出西施也。

    ——最具现实性与发展性的亲密人际关系,特征在于能够平静地分享“元沟通”过程。

    所谓“元沟通”,就是对沟通历程的分析、反思,一种导向关系改善的切实努力。

    ——永恒和谐的亲密关系只能是幻想。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动态的过程性的。终点是死亡,起点是“无中生有”,哪怕一见钟情的邂逅相遇也不例外。

    亲密只是体验,不是实在。亲密体验只能是一过性的,“即时消费”, 稍纵即逝的,不能保鲜的。爱只能经历,不能拥有,更别说天长地久了。那些最美的时光,往往是走得最急的。(席慕蓉女士的诗句)
    人际镜像原理

    ——长期稳定的关系中,人际关系逐步定型化,双方在关系中的相对位置就会固定下来,形成某种角色定位。

    这类角色,通常是成双成对的。如管理者-被管理者;监护人-孩子;英雄-落难者;施主-受主;迫害者-受害者;虐待狂-受虐狂;指挥官-服从者;侦探-疑犯;法官-罪犯;追击者-逃窜犯;进攻者-防御者;……还如,合作者-合作者;同伴-同伴;分担者-分担者;……

    如果双方自愿,可以是很和谐的关系。(顺境)

    如果其中至少有一方不情愿了,角色定位就会发生变异。

    角色是社会学的概念,意指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我们必然寻求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而这些位置显然是要参照他人的存在而言的。他人的存在以角色加以标记,我们相对于他人的存在自然也是以相应的角色来标记的。因此角色总是在沟通中成对出现。“角色错位”,也容易引发沟通的错位。

    人际冲突,往往发生在相对位置的调整,角色的变迁过程中。

    新的令双方感到舒适的位置未能找到之前,这种冲突不会结束。

    它也意味着角色的变化,是关系发展的必然。

    人际边界原理

    ——距离意味边界。

    心理距离对等,边界清晰。距离不对等,边界就混乱或冲突。

    边界不仅要求有“清晰性”,也要求有“通透性”、“伸缩性”,高级的边界特性,还有“可融合性”与“可重建性”。

    人际边界的划分、确定、维护与修订的水平高低,集中反映了个体人际问题处理能力的大小。

    未有清晰性的边界,在相互控制型的关系中,成为疆土争夺战的焦点。

    未有通透性的边界,很难有亲密共享,导致生硬教条的相敬如宾的形式化关系。

    未有伸缩性的边界,关系中缺乏的是宽容,会产生磨合困难。

    未有可融合性的边界,无法抵达亲密中的高峰体验的胜境。

    未有可重建性的边界,显示了关系的脆弱性,难以经受磨难的考验。

最新文章
依恋理论对婴儿的观察 转载 2015/5/27 16:03:37
心理格言-精神分析学习 转载 2015/5/27 16:01:02
所有问题根源都起源于爱 转载 2015/5/27 15:59:44
边缘性人格障碍表现 2015/5/27 15:58:24
人际沟通心理的基本原理 转载 2015/5/27 15:57:42
查看全部文章
 
 咨询师信息
姓名:
资质:
证书编号:
单位:
职称:
 

预约咨询

备注:心理咨询行业性质需要来访者(心理困惑者)
提前预约, 提交心理困惑内容,才能安排咨询。
QQ咨询:
点击咨询 欢迎咨询
  • 擅长:
  • 简介:
查看完整简介
文章分类
经典问答(17篇)
婚姻情感(27篇)
家庭教育(9篇)
学生问题(6篇)
人际关系(22篇)
另类心理(33篇)
其他文章推荐
临汾心理咨询师禾战刚:潜意识你...
5月20号 临汾健康管理系列之 “...
 
提示:任何关于问题的建议都不能代替咨询师的面对面诊断,所有门诊时间仅供参考,最终以机构当日公布为准。网友,咨询师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关于心友网 | 联系我们 | 合作联盟 | 推荐机构 | 诚聘英才 | 内容管理声明/版权
心友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 晋ICP证2008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