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预约享9折还送300代金券

对咨询效果担保,效果不满意心友网先行赔付

11

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心友网
  首页  个人简介  文章 返回罗杰斯信息中心
当前位置:心友网 > 心理文章 >
  • 的咨询范围:
经典问答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简介
发表时间:2015/4/17 13:44:10 发表者:罗杰斯 (访问人数:938次)

  • 罗杰斯(1902~1987),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他的自我论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人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共同趋向。但他更强调人的自我指导能力,相信经过引导人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这成为他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自我指导原理起初是在心理治疗经验中得出的.他认为,精神障碍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自我实现的正常发展,咨询和治疗的目标在于恢复正常的发展。他的疗法原称非指示疗法,后改称患者中心疗法。这种方法反对采取生硬和强制态度对待患者,主张医师要有真诚关怀患者的感情,要通过认真的“听”达到真正的理解,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患者运用自我指导能力促进本身内在的健康成长。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又称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他的心理疗法今天在欧美各国已广泛流行。他的人格理论也颇有影响。着有《患者中心疗法》(1951)、《论人的成长》(1961)、《一种存在方式》(1980)等。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反映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现象学的探讨:

    罗杰斯认为,一切人都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主观世界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主观世界仅仅是他们自身才能知晓的。决定人的行为的正是这种现象的物质世界之间有着一致性,但是一致性的程度却因人而异。

    既然存在于人们主观世界中的现象实在引导人们去活动,那么,对人格的研究,就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去了解人们心目中的的现象世界。在这个基础上,罗杰斯区分了经验和意识:现象场是人们所意识到的部分,它不同于一个人的经验,只是个体经验中的一部分。经验是发生在有机体环境中的并在任何特定的时刻都可能意识到的东西。当这些潜在的经验被符号表示时,它们就进入了意识之中,成为个体现象场的一部分。经验的符号分可以通过词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视或听表象等来进行。对罗杰斯来说区分经验和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在某种情况下,人会拒绝或歪曲某些经验,以阻止它们进入意识,或者以歪曲的形式进入意识。

    1959年,罗杰斯根据他认为的人类早期所获得的各种特征概括出下述观点:(1)幼儿感知的东西就是他们的现实,因此,他们是唯一能意识到他们的现实的人,没有人能僭取他们内部的参照系;(2)幼儿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参与活动,也即他们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的;(3)在评价经验时,幼儿利用他们自己的机体估价过程作为参照系,因而那些被认为同他们实现趋向一致的经验就得到肯定的评价。

    二、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假定,在人的人格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基本教练机,即保持实现的加强人的所有方面。这种实现化动机是人生就有的,也推动着人们生理的成熟与发展。罗杰斯指出:“人类有机体有一个中心能源;它是整个有机体而不是某些部分的功能;也许解释这种能源的最好概念就是一种指向完成、指向实现、指向维持和增长的趋势。”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人类具有求生、发展和增强自身的天赋需要。一切生物的内驱力都可纳入实现的倾向之中,因为有机体如果要维持他们政党发展的话,他们就必须得到满足。在人发展的初级水平阶段,这种实现化动机主要指向基本的生理需要,以加速有机体的成熟和发展。有机体的成熟和发展并非得自动实现的,它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这种付出努力的过程如同儿童初学走路:刚开始学步的小孩,一次次地跌倒,尽管很痛,但他还是坚持继续迈出最艰难的几步。这表明,尽管有许多障碍,但“生命的延伸”仍会顽强地延续下去。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自我开始发展起来。实现化的重点从生理方面转移到心理方面。当人的身体以及它的形态和功能达到成人水平时,他的发展便集中到人格方面。自我一旦产生,自我实现的趋向便出现了。自我实现就是发展自己独特的心理性格,发挥自己的心理潜能和完善自己的过程。罗杰斯认为,实现的趋向是存在于每个人生命中的驱动力量,它使个体就成更具差异性,更独特,更有社会责任。

    罗杰斯把实现趋向分为一般的实现趋向和特殊的自我实现趋向,前者是指整个有机体的成熟和发展,不受学习和经验的影响。例如,当一个人的生化激素功能正常时,他会形成第二性征,经验在其发展中不起作用。后者主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经验和学习因素会加速或阻碍自我实现的发展。由此可见,一方面,罗杰斯把自我实现的内在潜能看作是人格发展的固有动机。另一方面,他并没有排除后天因素以先天潜能的影响作用。强调经验和学习的重要性。两者的结合,构成了实现趋向的基础。

    三、自我发展的理论

    罗杰斯并非一开始就使用自我概念的。他早期曾反对使用自我的概念,认为这个概念不科学。但是,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患者的表述渐渐改变的罗杰斯原有的看法。例如,患者向他叙述:“我觉得我不是真正的我”,“说实在,我怀疑我究竟是谁?”“我不希望别人知道我的真实的自我”,“我从来也没有过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最好让我自由自在,那正是自我的存在”,“我觉得如果剥去我的外表的话,我就会露出打开来面目”,等等。鉴于这些事实,罗杰斯接受了自我概念,他的人格理论也常常被称作自我理论。

    罗杰斯认为,婴儿期儿童便能将经验的一方面同其他方面区分出来而产生自我。随着儿童与外界进行更为广泛的相互作用,儿童开始形成了他是谁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所做出的反应,又继而发展了一种自我表象的连贯模式。它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任何存在的自我和可能要产生的自我之间的不协调因素都会减少。

    在罗杰斯看来,自我的发展,以及是否能形成健康的自我,取决于儿童在婴儿期所获得的抚爱。在自我形成和发展中,儿童需要爱的哺育。罗杰斯把这种需要称作“积极性尊重”。他指出,每个人都具有积极尊重的需要,每个婴儿都被驱使着去寻找积极尊重需要的满足。儿童能否养成一种健康的人格,完全取决于这种积极尊重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充分满足。

    罗杰斯用这种观点分析了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作为社会化过程的典型角色,儿童了解到有许多事情他们是可以做的,因为由此可以获得温暖、喜欢、尊敬、同情、认可、爱抚和关怀等积极性尊重。反之,有些事情是不许可他们做的。因为由此会失去积极性尊重。这就产生了罗杰斯称之为的“价值条件”,即指定了儿童必然会体验到新生的条件。通过反复体验这些价值条件,儿童把它们加以内化,从而变成他们自我结构中的一部分。伴随着他人的积极新生而来的,是儿童需要自己对自己的积极尊重,即自尊的需要。


    儿童首先希望加紧人对他们有发感,然后他们才对自己有好感。但是,儿童用以评价自己行为的内部参照系是与儿童亲近的人对儿童抱以积极尊重的条件投射到儿童自我结构中产生的。所以,当儿童评价自己行为时,他的标准就不再是他自身原有的自我概念,而是包含了与别人的价值观相一致的因素。或者说,当儿童的价值条件建立起来后,儿童对他们自身作出评价的形式是按照他所内化的其他人的价值观来行动的。这时,儿童的行为不再受机体估价过程的指导,而是受他们环境中同尊重不关的各种条件的指导。正如罗杰斯所说:儿童的自我概念中掺入了虚假的因素,这些因素并不基于他们的本来面目。由此出发,在儿童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会迫于这种价值条件而拒绝对自己经验的自我评价,而去优先迎合他人的评价。个人的经验和自我开始疏远了,自我的不协调状态产生了。

    为了防止这种不协调状态的和生,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儿童“无条件尊重”,即儿童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得到尊重。罗杰斯说:“如果个体体验的是无条件尊重,那么就不会形成价值条件,自尊也将是无条件的。尊重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就不会同机体做人过程相矛盾,因而个体就会不断获得心理上的调节,成为完善功能的人”。这就是说,儿童的价值条件是在趋奖避惩的条件下产生的。当儿童的行为获得尊重时,产生价值感;当儿童的行为遭到反对时,产生无价值感。所以儿童必须学会防备某些条件,于是防御成了儿童行为的一部分。这种防御行为一旦产生,儿童的自由便受到了限制,他的真正的天性和自我就不能得到充分表现。在罗杰斯看徕,具有价值条件意识和具有防御行为的人,必定要限制自己的行为,曲解现实,从而在自我观念和周围现实之间产生不协调。相反,如果提供无条件尊重,不管儿童行为如何,都给他抚爱和情感,则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就不会产生价值条件意识。假如没有价值条件意识,那么也就没有防御性行为的需要。这样,在自我与感知现实之间也就不存在矛盾,自我也就能得到充分的表现。罗杰斯认为,只有这样成长起来的人,才能获得自我实现,才能发展自己的全部潜能。

    四、健全的人

    有机体的一切经验都有是把实现趋向作为参照系来评估。罗杰斯称这种对个人经验的评方法称为“机体估价过程”。那些同实现趋向相一致的体验是令人满足的,因此使个体产生对它们的接近和保持;那些同实现趋向相矛盾的体验是令人不快的,因此引起个体的回避或消除。所以,机体估价过程产生一种使有机体有可能把经验和自我实现相协调的反馈系统。

    在罗杰斯看来,健全的人就像一个婴儿,因为他是按照自己机体估价过程而不是价值条件来生活的。这种“忠实于自己”的生活是完善的生活。它标志着一个纯洁的自我和真正的善。幸福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所有生物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如财产和社会地位等。幸福来自实现趋向中的积极参与,体现于持续的奋斗之中。需要注意的是,罗杰斯强调的是实现趋向而不是实现状态。

    罗杰斯主为,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它是一个人的方向,而不是一个人的目的。自我实现处于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中,永远不会处于终止或静止状态。这个指向未来的倾向,推动着个体不断发展,并进一步地分化自我的所有方面,罗杰斯主为,健全的人具有下述五种特征:

    1、经验的开放。健全的人对任何经验都是开放的,也就是说,他们不需要防御机制,不会拒绝和歪曲经验。他们的一切经验都是被准确地符号化而成为意识的。

    2、协调的自我。健全者的自我结构同他们的经验的协调一致,并能够不断变化以便同化新的经验。

    3、机体估价过程。健全的人以自己的实现倾向作为估价经验的参照系,而不是利用价值条件。

    4、无条件和自我尊重。健全的人时刻对自己的经验和行为给予积极肯定。他们不觉得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内在冲动。

    5、人际关系和睦相处。健全的人同他人高度协调,乐意给他人以无条件的尊重,同情他人,为他人所欢迎。

    五、研究的方法

    罗杰斯研究人格的对象是变态个体。为了治疗这些患者,他提出一种治疗方法,即“患者中心治疗”其目的是改变患者的人格。罗杰斯的这种研究方法是以一定的理论观点为指导的。

    这种方法的基本理论假设认为,每个个体都是一个不价值的人,他具有自我指导的权力和能力,人是由他们对自我和周围现实的意识感知所指导,并非是他们无法控制台的非意识力量所驱使的。一个人的最高指导原则 是他自己的意识经验,这种经验为人人人格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智力的和情绪的组织结构。罗杰斯强调指出,研究人格,不能像S弗洛伊德那样把着眼点放在儿童早期的大小便训练或性体验上,对健康的人格来说,现实及其我们如何认识现实要比过去更重要。虽然过去的经验也能影响到我们感知现实的方式,便我们需要研究的是眼前而不是过去。

    基于上述的理论假设,罗杰斯在其临床实践中创制了Q-分类法。Q-分类尖的实施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所有的形式都使用相同的基本概念和假设:(1)假设患者能准确地描述自己,罗杰斯称作“真实的自我”;(2)假设个体能描述那些他希望具有的但现在并不具有的特征,罗杰斯称作“理想的我”。在治疗开始时,一个人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实施Q分类法的步骤如下:

    1、给患者100张卡片,这些卡片上写有许多形容词或句子。例如,“我同别人有着热切的情感关系”,“我是精明的人”,“我鄙视自己”,“我对自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我常常感到焦虑”,“我能够经得起紧张”,等等。

    2、要求患者选择那些最能描述自己生活风格的卡片,这就产生了自我分类。患者需按照正态分布的方式来选择卡片。一般情况下,要求患者把这些卡片放成9堆。卡片堆的排列形式从反映出最像这个患者的那些描述的这一端。依次排列到最不像这个患者的那些描述的另一端。排列在中间的那一堆是这个患者不能决定列出的特征是否像自己的卡片,也就是说它们是中性的。这样,卡片的分配成一常态分布形状。排列完毕后总是两端的卡片数目最少,中间的卡片数目最多。

    3、要求患者对排列的卡片进行分类,通过患者对卡片的分类,才能借助卡片的描述探知患者最希望成为哪一类人,这就产生出理想分类。

    罗杰斯认为,Q-分类法能够检验出治疗开始阶段、治疗期间的治疗结束时患者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关系。这种数量化检验通常运用相关系数。当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得分完全呈正相关时,相关系数记为+1.00;当它们完全成负相关时,相关系数记为-1。00;当两者不存在相关时,相关系数记为0.00。两者正相关趋向越强,正相关系数取值就越高,例如,+0.95,+0.89,+0.75等都呈现了很高的正相关;两者负相关趋向越强,负相关系数取值就越高,例如,-0.97,-0.85,-0.78都呈现了很高的负相关。一般情况下,患者在治疗开始阶段,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呈负相关。随着 治疗的深入,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两者的相关度渐渐增加。治疗的目的就是使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趋向相关。

最新文章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简介 2015/4/17 13:44:10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简介 2015/4/17 9:56:35
查看全部文章
 
 咨询师信息
姓名:
资质:
证书编号:
单位:
职称:
 

预约咨询

备注:心理咨询行业性质需要来访者(心理困惑者)
提前预约, 提交心理困惑内容,才能安排咨询。
QQ咨询:
点击咨询 欢迎咨询
  • 擅长:
  • 简介:
查看完整简介
文章分类
经典问答(2篇)
个人随笔(0篇)
原创文章(0篇)
咨询心得(0篇)
心理美文(0篇)
两性婚姻(0篇)
职场心理(0篇)
其他(0篇)
其他文章推荐
 
提示:任何关于问题的建议都不能代替咨询师的面对面诊断,所有门诊时间仅供参考,最终以机构当日公布为准。网友,咨询师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关于心友网 | 联系我们 | 合作联盟 | 推荐机构 | 诚聘英才 | 内容管理声明/版权
心友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 晋ICP证2008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