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预约享9折还送300代金券

对咨询效果担保,效果不满意心友网先行赔付

11

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心友网
  首页  个人简介   心理顾问  文章  课程  品牌课程 返回孙彩群信息中心
当前位置:心友网 > 心理文章 >
  • 的咨询范围:
亲子关系
 
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愤怒”和“攻击性”
发表时间:2014/9/5 9:56:18 发表者:孙彩群 (访问人数:2302次)
  • 临汾心理咨询师孙彩群公众场合 ,我们会经常看见孩子撒泼、耍赖、大吵大闹,甚至动手打人,任凭家长再怎么威逼利诱也无动于衷,路人觉得无奈,家长更是一脸恨不得挖个洞钻进去的表情,等待这个孩子的也许是回家之后的一顿饱揍,也许是家长的默许而不了了之,可是下一次在大街上,他很可能又再一次故伎重演。孩子老爱生气,喜欢攻击别人可真是愁煞了人。可家长你还记得当你第一次感受到孩子在肚子里踢踢打打时的兴奋感吗?孩子尝试,哪怕是用攻击性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并不见得是一件十恶不赦的坏事。如何帮助孩子建设性地表达攻击,让攻击性渐渐向负责任的控制过渡,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教孩子表达“愤怒”和“攻击性”

    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孩子们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社会化的能力,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随着进入群体生活,孩子们的人际问题也开始出现:今天谁抢了书,明天谁脑袋上撞了个包,后天又是谁脸上被抓了道印子……更令人担忧的是,大点儿的孩子开始拿着小棍子到处挥打,开始不听话,动辄哇哇大哭,要不就会出现些破坏性行为,撕东西,跺脚乃至打人咬人,要是在公众场合,面对这么大发脾气的孩子,大人们多少还是会有些压力,脸上有点挂不住,有时候难免就会给孩子一顿饱揍,可这样也不是办法,怎么办呢?

    我们最初感到肚子里的一个小生命,就是通过胎动,正是胎儿的踢踢打打向我们发出了生命的讯息。出生后,也正是这些踢踢打打的动作让小婴儿发现自我以外的世界,此时,孩子就是在用这种基本的攻击冲动开始了活动,开启对世界的探索,区分自我和外界。

    但是,当孩子开始变得尖叫,撒泼,或者咬人,踢打妈妈,尤其是当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这种攻击性的动作变得令人不愉快,甚至麻烦了。毕竟,要理解孩子天性中的爱和恨的冲动是一回事,但在公众场合面对一个抓着妈妈头发哇哇大叫的孩子又是另外一回事。

    一、了解攻击性的来源及性质

    儿童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对挫折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另一个则是个人活力的两大来源之一。

    尽管攻击性并不只是愤怒,但我们所关注的攻击性,往往是在孩子表达愤怒的时候。有时候,攻击性本身会直接地表现出来,男孩子开始舞枪弄棒,假装黑猫警长消灭“坏蛋”,女孩子开始尖叫抓咬。可爱的宝贝变得不听话了,脸蛋憋得通红,有时候还会恶狠狠地咬住妈妈的胳膊,咬得牙根直痒痒,有时候会把我们的妈妈吓到,以为孩子多么恨自己呢,或者是不是有什么毛病了?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需要试着猜测一下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的攻击性对象通常先是自己最爱的人,这也就是说孩子通常先开始咬妈妈的乳头,开始对妈妈发脾气,在家里人面前非常霸道。怪不得常言说“窝里横”。若是这样,妈妈倒是可以先松一口气,因为那表示孩子跟你建立了爱的关系。孩子们自己也很困惑为什么他们一边爱妈妈一边又想吃掉她,一边恨爸爸一边又很爱他。我们大人们当然懂得爱恨交织的道理,因此我们也能明白,正是通过爱和恨的不同尝试,孩子们才能慢慢将不同情绪和感觉整合起来,发展出复杂的成熟的情感系统。

    当然,妈妈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毕竟这种攻击性可能会带来问题,因此它需要大人们耐心地给予恰当的引导,既不强行压制也不过度迁就。我们不想让孩子受欺负,同样地,我们也不想让孩子成为欺负他人的小恶霸。大人需要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认识,那就是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往往并不等于我们所理解的“欺负”,更多的情况是孩子们的兴奋水平过高,不会控制,由于言语能力较低,过多的兴奋就难免会用肢体来表达,有时候孩子们之间的推打类似于成人间兴奋地拍肩膀打招呼,兴奋水平高的孩子可能一不小心就拍重了。先别忙着给孩子贴个“坏孩子”或者“受欺负”的标签,这个标签所带来的负面心理暗示,对孩子的伤害远远大于打闹留下的伤疤。

    二、过度压抑可能是更大的问题

    在目前的独生子女现状下,我们的孩子有个普遍的问题:缺乏玩伴,缺乏兄弟姐妹这些人际关系所带来的丰富经验。温尼科特指出,独生子女尤其缺乏恨的经验。当小弟弟或小妹妹出生时孩子感到嫉妒,痛恨,逐渐接受兄弟姐妹存在,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们感到了由恨到爱的转变和整合。而没有同胞竞争经验的独生子女则失去了珍贵的机会学习表达恨意和愤怒,并体会到由攻击带来的歉疚感。

    独生子女们往往是父母家人的掌上明珠,独享所有的爱和压力,并没有太多机会独立去做事或者在泥地里打滚。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往往无法也似乎没有理由去表达愤怒和敌意,这些珍贵的活力有可能被压抑下去,变成乖孩子,听话的宝贝,胆小的孩子,失去了探索外界的好奇和鲁莽的劲头。

    温尼科特指出,“胆大和胆小的孩子之间有个强烈的对比:一个会公开表达攻击性和敌意,并借此获得纾解。另一个则会在自己以外的地方找到这个攻击性,并对它感到害怕,或预期它会从外界朝自己袭来,而为此忧虑。第一个小孩很幸运,因为他有机会可以发现,表达敌意是有极限的,敌意是会用光的;相反的,第二个小孩从来不会达到满意的终点,只能一直期待麻烦降临。在某些案例中,麻烦还真的就一直在那儿。”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还发现,那些过度压抑攻击性的孩子,平时听话顺从,但却会时不时地爆发,随着压抑的增加,爆发性的冲动攻击也越来越频繁,由于孩子害怕自己的失控,又会开始另一轮更加严厉的压抑,恶性循环乃至自残。这也提示我们,如何引导孩子用有意义的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攻击性可能是个重要的课题。

    三、帮助孩子建设性地表达攻击

    1. 梦

    孩子们自身有着不可思议的自动调节能力,妈妈们可能会发现她们的孩子会在某个时期频频地做噩梦,会害怕一些鬼怪,梦到被鬼怪抓走或者被攻击以至于会在梦里大声地喊叫,有的还会在梦里哭泣。是的,攻击性的一个较为成熟的出口是通过梦的方式释放。正在经历噩梦的孩子可能通过这种幻想的释放调节了身体的兴奋程度和稳定性。妈妈们不必着急,如果梦的内容太可怕,孩子会哭叫着醒过来以保护自己,这时候,你只需要把孩子温柔地搂进怀里,提供给他现实世界的安全和保护功能,孩子会慢慢地过度适应。

    2.游戏

    游戏对于童年期孩子的重要性常被惊人地忽视了。我要指出的是,当孩子准备好游戏的时候,意味着他具备了象征能力,并能用这些象征物去替代和表达另一物质,比如用玩具娃娃代替自己,用枪代替攻击欲望,用摔打皮球来代替咬人的冲动,用过家家游戏来重演生活等等。我们过早地给孩子灌输知识,用重复性的记忆能力取代了真正创造力和自发性的发展,真是太可惜了!

    孩子们的游戏是他们建构内心世界与感受外在世界的重要桥梁,正是通过游戏这种“过渡性空间”,孩子们才培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和其他珍贵的社会品质,孩子没有玩伴就无法在游戏中自然地成长。一起长大的孩子们会在一起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在游戏中尝试所有不顾后果,不负责任和即兴发挥的乐趣,有机会可以跟自己的攻击性和解,还有发现当他们真的伤害了所爱的人时,他们是会感到歉疚的。

    如果两个小孩之间发生冲撞打闹,并不表示他们坏,不该在一起玩。大人们先被忙着“断官司”,让他们去打闹,只要不发生伤害性后果,让孩子们在打闹中学习实施并调节自己的攻击性是重要的课程,对于独生子女而言,幼儿园恐怕是最普遍的让孩子接触其他孩子的场所了。
    3.有效利用活力

    在攻击性表达的过程中,如何将这种活力有效地利用起来,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就是培养孩子为他人付出的能力,让孩子享受付出的乐趣的同时释放多余的活力。引导孩子为父母和家庭做些贡献,并从中体会到乐趣。大人们恐怕不会想到,给孩子付出爱的机会同给予孩子爱一样重要。我们不是培养一个被动接受爱的索取者,我们还要顺应他们的天性中另一个需要:爱他人和对他人有用的需要,这是孩子自尊和成就感的来源。孩子会自发地表现得像大人一样去照顾妈妈,假装给妈妈做饭,积极地去扫地等等,如果我们耐心地忍受他们的毛手毛脚并给予赞美,孩子就会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如果大人总嫌他们“添乱”而批评他们做得不好或者干脆不许他们“帮倒忙”,那么孩子就会从内心深处感到无力或无用,这种挫败感几乎总是很容易爆发攻击性和破坏行为。


    在慢慢成熟的孩子身上,我们会看到攻击性渐渐向负责任的控制过渡,这是因为孩子逐渐建立了自信和自尊之后的自然呈现,也是孩子从生活中累积经验的结果。只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的孩子通常都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个过程,并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智慧。

我要评论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
发表评论(共0个评论)
标题:
内容:
   
最新文章
临汾心灵花园心理咨询:教育孩子家长不能做的10件事 2017/7/17 20:42:06
临汾心灵花园心理咨询:这件事不重视,孩子可能越长大越懦弱 2017/6/17 19:16:23
临汾心灵花园心理咨询:30年班主任,总结出优秀学生的9大特征 2017/4/13 21:26:10
临汾心灵花园心理咨询:您已经"诅咒"孩子多久了,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2017/3/19 21:47:13
临汾心灵花园心理咨询:培养一个高情商孩子的"3要"和"3不要" 2016/11/13 19:42:10
查看全部文章
 
 咨询师信息
姓名:
资质:
证书编号:
单位:
职称:
 

预约咨询

备注:心理咨询行业性质需要来访者(心理困惑者)
提前预约, 提交心理困惑内容,才能安排咨询。
QQ咨询:
点击咨询 欢迎咨询
  • 擅长:
  • 简介:
查看完整简介
文章分类
经典问答(25篇)
心灵成长(877篇)
案例分享(33篇)
咨询感悟(50篇)
亲子关系(559篇)
其他文章推荐
【真相探索】家长“无条件接纳”...
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愤怒...
如何能让孩子轻松、主动、高效学...
学会“转弯”是一种智慧
钱,能买走你什么?
 
提示:任何关于问题的建议都不能代替咨询师的面对面诊断,所有门诊时间仅供参考,最终以机构当日公布为准。网友,咨询师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关于心友网 | 联系我们 | 合作联盟 | 推荐机构 | 诚聘英才 | 内容管理声明/版权
心友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 晋ICP证2008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