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取决于身体素质的发展,而是知识的积累、文化的进步。作为代价,人类在感觉能力上较古人衰弱了许多。我们可以从一个关于感觉的知识里体悟出这一点,那就是阈限。它是指一种刺激强烈到什么地步,我们的感官才能察觉到。我们在白天把电视伴音调到一个水平上,觉得很合适,但到了夜里就会觉得这个音量比较吵,需要再调小,这就是阈限的变化。
人们在饭馆里经常爱大声嚷嚷,这是由于周围的人同样在嚷嚷,把听觉阈限提高的原因。那么,有没有绝对的感觉阈限呢?有的。心理学家在隔绝干扰的实验室环境里分别测量各种感觉,得到了它们各自的阈限。用生活中的事例比拟如下:视觉:晴朗的夜空里可以看到28公里外的烛光。听觉:静室里可以听到6.1米外手表的嘀嗒声。味觉:将一茶匙糖放入9.1升水中,可以尝出甜味。嗅觉:一滴香水扩散到普通三居室的房子里仍然能闻到。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厘米外落到面颊上可察觉到。冷觉与热觉:可以感受皮肤表面摄氏一度的温差。这些看起来很惊人的感觉能力并不只是超人才有,你我这些凡人都有。现代社会保存着一些以感觉能力为主的职业,比如品酒师、香料师,等等。他们需要在生活中尽量减少对感觉器官的刺激,来保持它们的敏感性,比如不能吃盐,不吃调味品。这些人的感觉能力也从反面告诉我们,我们的感觉潜力非常巨大,但是却被埋没了。
为什么人们实际的感受能力连上述阈限的几分之一都达不到呢?这就是现代人的一个典型困境: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斥着大量刺激的人工环境。人们为了吸引眼球、耳朵等等感官,制造着大量感觉污染。武侠小说里常有一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高手。假设如果他们离开那个安逸、平静、较少外界刺激的田园环境,来到现代化大都市,在不停的汽车呼啸声和强烈灯光的刺激下,感觉能力估计也会“泯然众人耳”。作为现代人生活弊病之一的“浮躁”心理,其源头首先就是大量的、杂乱的感官刺激。感官经常面对着大量外界刺激,人们是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的。很多情况下,就是没有这么多外界强加的刺激,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人也爱自己寻找感官刺激。比如爱用震耳欲聋的音响,爱看强烈的色彩、光线,爱用烟酒来刺激自己的味觉与嗅觉。而且所有这类刺激的目标,无非都是使自己的感官麻木化。也就是主动地让自己的感觉阈限提高,感觉能力疲惫、衰退。经过一段时间自我刺激后,感官就会麻木,也就是阈限上升,人们也就需要再提高刺激的强度来麻醉自己。所以,笔者很希望人们不要因为情绪欠佳就去主动地寻求感官刺激。或者,建议大家尽可能回避环境中的不良刺激。比如,尽可能少去嘈杂的舞厅。到了节假日不要去那些人工旅游景点。那里往往只是换一种杂乱刺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