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预约享9折还送300代金券

对咨询效果担保,效果不满意心友网先行赔付

11

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心友网
  首页  个人简介   心理顾问  文章  课程  品牌课程 返回丰良兴信息中心
当前位置:心友网 > 心理文章 >
  • 的咨询范围:
个人随笔
 
中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形成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8/4/27 16:56:39 发表者:丰良兴 (访问人数:2391次)
  • 中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形成原因分析

    钦州外校心理健康中心   丰良兴

    一、中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

    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许多学生的求知热情越来越冷淡,越来越被动,中学生厌学心理越来越普遍。这些是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校甚至还很严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行为特征一:对学习功能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例如:“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 缺乏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

    2.行为特征二: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例如: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是变成了一种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学习头痛、作业心烦、考试害怕)

    3.行为特征三: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例如: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课堂上,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磕睡,或者做小动作,或者吵闹,实行“四不主义”:不动手、不动口、不动眼、不动脑,视上课为坐牢。练习、作业抄袭或者偷工减料,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逃学,这是厌学的突出表现,借故旷课,外出闲逛,玩游戏,到别的学校擂肥等。

    二、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原因

    中学生的厌学,有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客观原因涉及考试制度,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还有家庭教育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社会大环境及大众传媒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

    1.家庭教育背景。

    (1)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例如: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父母表现过多的惩罚、拒绝、否认和干涉,同时又有偏爱和过度保护,更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易走极端,或过于严厉要求,或放任不管,过度溺爱

    (2)家长言行不当。例如: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从不读书,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并流露和表现出轻视知识、反对学习的态度。甚至个别家长接触“黄赌毒”言语行为不文明,不检点。

    (3)家庭变故因素。例如: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是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特殊群体。

    2.社会文化背景。

    (1)低俗文化的传播。例如:由于金钱作祟,一些媚俗低劣的影视媒体泛滥一些学生缺乏鉴别能力,追逐时尚沉溺于言情武打及黄色书刊,网吧和游戏中吸烟、酗酒、早恋、偷盗、吸毒、攀比消费。

    (2)媒体的误导。例如:一些媒体将升高就业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不科学地人为放大,将区域性的潜在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代替全局性的,制造紧张空气,错乱社会认知,使很多学生及家长认为读书没有多大作用否定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

    3.学校教育背景  。

    (1)办学理念误区。    例如:应试教育,片面抓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教学内容单调枯燥。

    (2)教师素质是造成厌学的重要原因。例如:低水平的教学,让孩子乏味,烦闷海量的重复性作业,让孩子沉重、枯燥,生畏,反感,往往越是教学挫劣,越需用作业来上“保险”。学习自然成了机械、被动,盲目,惩罚性的活动,成了一种负担,学生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尤其是成绩中下等的同学疲于奔命,长此下去只能选择弃学。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满堂灌”法、“题海战”法、严厉惩罚等方式。

    (3)对差生的忽视。例如:有升学任务的学校(高、初中),只对上级负责,也就是完成升学指标。从校长,班主任到科任老师只重尖子生,对升学无望的学生持任意处置,听任不管的态度如排位,分班、参与班级活动等,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关心和帮助,造成差生的自尊心受损,

    4.自我心理背景 

    (1)性格方面: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例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注意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等,都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2)认识方面:自我认识偏差。例如:有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以致形成了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于是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的追求和热情。

    (3)思想方面:错误的学习观念。例如:“读书无用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会对学习厌学症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4)人际交往:结交了不良朋友。例如:由于认识水平较低,分辩是非能力较差,又喜欢感情用事, “讲哥儿们”义气,同学之间不能正常交往,拉帮结派,打架闹事;男生女生“亲亲热热”,早恋现象;孤避,不善于与人接触。

    (5)身体方面:体弱多病。例如: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整天要么是看书或者上网打游戏,导致视力逐渐下降;还有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很少吃正餐,经常吃一些油炸、膨化等垃圾食品,导致营养不良,加上个人卫生问题,经常出现拉肚子、胃痛、喉咙发炎、感冒发烧、皮肤瘙痒等疾病。

    (6)心理方面: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不强。例如:面对家长、老师、同学之间产生的一些争执和矛盾,经常处于心情郁闷、厌烦、紧张、愤怒的状态,此时他们解决问题时,往往出现过激的行为,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正对策

      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促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

       1.激发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们是在各种各样的动机的驱使下产生学习行为的。没有动机或者负动机是不可能产生学习行为的。动机的激发,可采取内部动机开启与外部动机诱导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动机的发展要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发展感、争取社会地位感来推动,要靠期望、竞争、评价来保证,其中远大的理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则起决定作用。

    2.成功强化。

    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防止习得性失助感与失尊感的产生。

       (1)创设成功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以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佳而厌学的学生更应如此。

      (2)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经。低目标,学生易达到,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

       (4)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她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学习者的成功是结果,本身不是评价,如果视之不见,漠不关心,那么很可能会熄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故仍需要奖励,当然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如此,能使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3.引起注意。

    对于兴趣转移的学生,要将他们的兴趣再转移到学习上来,必须着力强化学生对学习的有意注意。

      (1)转变观念,淡化“苦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这种观点当然不错。于是许多老师抱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条不放,一方面强化苦观,常念苦经,大讲特讲“头悬梁,锥刺股”等;另一方面常作苦事,倡导苦干,用时间加汗水的方法来推进学习活动。于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令学生苦不堪言。这样,他们对学习哪能产生兴趣呢?以苦为乐,恐怕大部分学生做不到,表现的往往是以苦为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改进教法,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注意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4.情感补偿。

    情感教育的润滑剂,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

       5.正确归因。

    归因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结果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定量,她对后继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正确的归因,有助于推动后继学习;错误的归因,则往往会抑制后继学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的原因归之于自身努力。成功了是努力到位,失败了是努力不够。不能归因于能力,否则,成功了可能助长骄傲情绪,失败了必定产生颓废心理,而后者极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当学生认为自己天生愚笨时,很容易灰心丧气,泯灭信心,失去继续学习的勇气。

      总之,要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还需要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学习心态,积极、主动、愉快地对待学习。

     

我要评论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
发表评论(共0个评论)
标题:
内容:
   
最新文章
一例产后抑郁咨询个案 2018/4/28 10:00:04
中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形成原因分析 2018/4/27 16:56:39
查看全部文章
 
 咨询师信息
姓名:
资质:
证书编号:
单位:
职称:
 

预约咨询

备注:心理咨询行业性质需要来访者(心理困惑者)
提前预约, 提交心理困惑内容,才能安排咨询。
QQ咨询:
点击咨询 欢迎咨询
  • 擅长:
  • 简介:
查看完整简介
文章分类
经典问答(0篇)
个人随笔(1篇)
原创文章(0篇)
咨询心得(1篇)
心理美文(0篇)
两性婚姻(0篇)
职场心理(0篇)
其他(0篇)
其他文章推荐
一例产后抑郁咨询个案
中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形成原因...
 
提示:任何关于问题的建议都不能代替咨询师的面对面诊断,所有门诊时间仅供参考,最终以机构当日公布为准。网友,咨询师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关于心友网 | 联系我们 | 合作联盟 | 推荐机构 | 诚聘英才 | 内容管理声明/版权
心友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 晋ICP证2008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