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会优惠时期已过,但心友网特申请30人的团报1700元的名额,报完优惠结束哦)
这是精神分析顶级会议,建议心理咨询师参与哦
第五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女性委员会大会
第三轮通知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委会决定,于2017年4月21日至23日,在武汉召开第五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精神分析的传承与创新——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Legacy and innovation of psychoanalysis——The dialogue between classical and modern,East and West)。
经大会组委会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女性委员会商议,将于2017年4月20日在同一地点举行IPA女性委员会的学术会议,主题为精神分析视野下的女性叙事(Women(s) matter)。
本次大会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九临床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市心理医院承办。
大会组织结构
大会主席
杨蕴萍
名誉大会主席
马辛、肖泽萍、杨华渝
大会组委会主席
李毅、童俊(执行)
大会组委会委员
贾晓明、刘桥、李玲、李小龙、李晓驷、仇剑崟、王倩、徐汉明、曾奇峰、张海音、张天布(按拼音排序)
大会秘书长
仇剑崟
副秘书长
缪绍疆
组委会秘书组负责人
谢歆瑾、陈丽华、陈传萍
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杨蕴萍、施琪嘉
大会学术委员会
Arnold Richards、Arlene Kramer Richards、Arthur Lynch、Claude Schauder、Didier de Brouwer、Doug Chavis、Janet Lee Bachant、Jeffery Stern、Kimberly Scholefield Kleinman、Leonie Sullivan、Mehmet Sagman Kayatekin、Monique Lauret、Paula L.Ellman、Zerrin Emel Kayatekin、丛中、郭本禹、霍大同、季益富、韩岩、林涛、孟宪章、李孟潮、秦伟、申荷永、苏晓波、王浩威、吴和鸣、熊卫、徐勇、钟杰(按拼音排序)
顾问委员会
钱铭怡、赵旭东、江光荣、方新、孟馥、盛晓春、Alf Gerlach、Peter Loewenberg、Tomas Plaenkers、Sverre Varvin、Wolfgang Merkle、Maria Teresa Hooke、David Scharff、Madeleine Bachner. Jorge Alberto Canestri.
翻译组负责人
周娟、王倩
会前工作坊
内 容
1
Jorge Canestri(意)
精神分析临床实践工作中的身体
2
Claude Schauder(法)
青少年工作和初始访谈
3
Monique Lauret(法)
精神病的拉康观点
4
Frank Schoenfeld(美)
创伤与危机干预
5
David Scharff(美)
夫妻动力治疗
6
申荷永 李晓驷
梦的工作
7
施琪嘉
母婴观察
以上为已确定的会前工作坊,后续还会有增加
时 间
4月19日全天
地 点
武汉市工农兵路89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九临床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武汉市心理医院
精神分析IPA女性委员会(COWAP)大会
主 题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女性叙事(Women(s) matter)
会议内容
1
Frances Thomson-Salo(Australia)
母亲、婴儿和父亲:跨文化对话中的性别和发展(Mother, infant and father: Development and gender in a cross-cultural dialogue)
2
李洪涛
中国女性(Chinese women)
3
Maya Nadig (Germany)
摩梭族的女性(Women of the Mosuo tribe)
4
童俊、王倩、
Paula Ellman (USA), Arlene Kramer-Richards(USA)
母-婴关系和女性身份认同(Mother- infant and women’s identity);当代中国环境-个体格局下的女性元素,原始性认同和创造性——联系和孤立(Female element, primary identification and creation in environment- individual setup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lating and isolating)
5
Maria Teresa Hooke(Australia)、贾晓明
爱:母性的爱、爱情、抑郁的爱,精神分析视角(Love: Maternal love, Romantic Love, Depressive love. A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哀悼这一心理动力过程中的历史、文化、性格特征(Historical, Cultural,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Psychodynamic process of Grief)
6
Sverre Varvin(Norway)、Gertraud Schlesinger-Kipp(Germany)
受创的女人(Traumatized women);二战中的儿童——德国年长精神分析师的回忆(“Children in World War II –German elderly psychoanalysts remember”)
7
杨蕴萍、Beth Kalish (USA)
精神创伤对中国女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对来自于乡村女性案例的精神分析理解(The Influence of Psychic Trauma to the Female Identity of Chinese Women:The Psychoanalytic Understanding to the Cases who come from countries of China)、创伤在年幼儿童中的细微形式——无意识的创伤(Subtle forms of trauma in the young child-the unconscious trauma)
8
Alf Gerlach (Germany)
中国的性别张力——精神分析视角(Gender tensions in China –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s)
时 间
4月20日全天
地 点
武汉市香格里拉大酒店
第五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
(4.21-4.23)
大会有四十余位外方专家,七十余位中方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包括主题发言、大会发言、工作坊等。大会内容如下:
1
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发展
● Peter Loewenberg(美):弗洛伊德作为一个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师:Margarethe个案(Freud as an Existential Humanistic Psychotherapist: The Case of Margarethe)
● George Hogenson(美):荣格《红书》及其意义
● Peter Fonagy(英):心理化,依恋安全及认识论上的信任证实(Mentalization,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Epistemically Trust confirmed)
● Arlene Kramer-Richards(美):死本能及其变迁(Death Instinct and Its Vicissitudes)
● Maria Teresa Hooke(澳):精神分析发展的地图——精神分析的新位置(The changing map of psychoanalysis: Psychoanalysis in new places)
● Alf Gerlach(德):心理性欲——精神分析过去和现在的一个基本而普遍的概念(Psychosexuality - a basic universal concept of psychoanalysis in the past and in the present)
● Angela Jorce(英):待确定的安娜弗洛伊德的诊断概述(Anna Freud Diagnosis Profile To be confirmed)
● Arthur Lynch(美):对肯伯格最新构想的综述(Review of Kernberg's latest formulations)
● 李晓驷:同性性取向现象的精神动力学思考
● 王浩威:温尼科特与荣格
● 郭本禹:历史视域下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
● 王倩:对未连接自我进行基础心智化干预的可靠性和敏感性议题——发展病理学观点
● 居飞、杨春强:精神分析理论及进展-从弗洛伊德到拉康
● 林涛:比昂的思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 苏晓波、薛伟、张沛超:比昂的真理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 韩岩:主体间思想的扩展:发展心理学带来的启示
● 王光、朱旭、孙启武:心理治疗中的对话和聚焦的过程模型
2
精神分析技术
● lKunihiro Matsuki(日):精神分析式倾听的七个步骤(Seven Steps for Psychoanalytic Listening)
● Minnie Dastur(印):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
● Viviane Green(英):发展观点下对于共情能力的一些思考(Some Thoughts on The Capacity For Empathy From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 Claude Schauder(法):关于幸福,生成象征化阉割和后现代的一些人类学以及精神分析的思考
● James Rose(英):非线性思维概念在成人精神分析工作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Non-linear Mind to Clinical (Adult) Work confirmed)
● 王虓:我在Tavistock完成的第一例长程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经验和思考(The experience and thoughts on my first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case at the Tavistock Clinic)
3
文化与精神分析
● Teresa Yuan(阿):中国文化背景的主体创造性,从古典中国思想的遗产到现代精神分析科学的革新(Subjectivity Production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from Legacy of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to Innovation of Young Psychoanalytic Science)
● Do-Un JEONG(韩):精神分析在亚洲:全球本土化 VS. 全球化(Psychoanalysis in Asia: Glocalization vs. Globalization)
● Alf Gerlach(德):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s)
● David Scharff(美): 中国人婚姻及家庭模式的变化:心理动力学启发(“Changing patterns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sychoanalytic Therapy)
● Monique Lauret(法):对21世纪人类的思考,东方和西方之间必要的联系(Thinking the human being of the 21st Century, a necessary allia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 杨蕴萍:中国精神动力学治疗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中国精神动力学治疗师和督导师的资质认证标准及讨论
● 张天布: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文化认同与危机
● 霍大同:从天子诞生的神话看“代情结”
● 申荷永:核心心理学: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 王倩:文化间性交流——心智化视角下的心灵对话
● 中国文化与精神分析主题研讨:张天布、郝滨、吴艳茹、东振明。
1.郝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特点对分析框架的影响;吴艳茹:道家思想在动力性心理治疗中的体现;东振明:取象比类:试比较《易经》与《释梦》的符号及象征
●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主题研讨:申荷永
1.尹立、李孟潮、冯建国、范红霞:梦的工作
2.高岚、唐秀玲、蔡成后、李江雪:沙盘游戏治疗
● 谈鬼
1.吴和鸣:鬼典:中国人的精神图谱;徐钧:鬼:创伤与超度的隐喻;张沛超:鬼与比昂的奇异客体
● CAPA分会场:中国文家庭文化背景下的养育创伤的动力学治疗
1.严文华:创伤来访者新的亲密三角关系:咨询师的位置;温翠芹:创伤来访者的治疗联盟与设置;钱捷:性别创伤的习得与无意识的代际传递;庄丽:创伤、自恋与主体选择;蒋雅婷:父母角色颠倒与来访者的认同混乱
● 谷建岭 赵旻:精神分析中国化(临床与理论)
● 吴艳茹: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精神分析解读
● 任卓玲:易经与精神分析疗法
● 李争妍、齐华勇、邓兰希:在地转化:绿房子在中国的实践
4
精神分析与创伤
● Sverre Varvin(挪):精神分析和创伤化:一个重要的过去——一个可以许诺的未来(Psychoanalysis and traumatisation: an important past – and a promising future)
● Paula L.Ellman,Doug Chavis and Kimberly Scholefield Kleinman(美):对一个不能思考的青少年的分析:具体性,象征化和创伤(an analysis with an adolescent who cannot think: developmental and intrapsychic aspects of concreteness,symbolization and trauma)
● Jeffrey Stern、Janet Lee Bachant、Arnold Richards、Arlene Kramer Richards、Arthur Lynch:战斗中的狗(having a dog in the fight);整合宏观及微观创伤:案例研究,讨论(Integrating Macro and Micro Trauma: A case study.)
● Jorge Canestri(意):创伤:精神分析概念下的分析(Trauma: a psychoanalytical conceptual analysis)
● Klause Kocher(德):创伤代际传递(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trauma)
● Frank Schoenfeld(美)、李小龙:创伤和危机干预
● 童俊:创伤修复的一种整体视觉——代际、传统与社会变迁的冲击
● 缪绍疆、张红、王牮、张淑芳、陈静:创伤病人的住院及门诊治疗
5
精神分析研究
● 贾晓明:精神分析研究
● 童俊、缪绍疆、曹思聪:摄食障碍研究
● 熊卫:动力性成长团体的过程和结果的质性研究
6
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分析工作
● 秦伟、石岩:青少年危机——对乱伦客体的谋杀
● 严和来、姜余:1-4岁幼儿心理障碍及其与家庭运转之间的关系
● 田杜鹃、丁薇、钟小艳、陈偲:婴儿观察和精神分析
● 刘翼灵:早期分离和成人亲密
● 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精神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及探索
7
精神分析与女性
● 张海音:“女强人”的成因和理想化父亲的缺失
● 施琪嘉:女性身份认同和焦虑
8
其他学派
● 赵旭东:empathy新解——解释、理解与共在
● 方新:催眠治疗中隐喻故事之构建
● 盛晓春:精分VS家庭,谁卧谁的底?
主题待定的尚有:Alexandra Billinghurst(瑞典)、Anders Almegard (瑞典)、Wolfgang Merkle(德)、Hermann Schultz(德)、Tomas Plaenkers(德)、仇剑崟等
除以上主题外,大会设有巴林特小组(Leonie Sullivan(澳))、IPA分析师督导(Madeleine Bachner(瑞典)等),以上均限定为30人
并设有多学派联合督导(孟馥、盛晓春、方新、曾奇峰、徐汉明、李小龙等)
备 注
大会工作语言为中文、英文
主题发言和大会发言将配有同声传译(同传:高隽,钱捷,闪小春,邢晓春,王旭,曾林,刘丹,候补:周娟,黄晓嫦,郑诚)
工作坊会配有中文翻译(武汉市心理医院翻译团队)
大会设有论文报告场次,
挑选优秀论文在其中进行会议报告。
收费标准
关于退费:以邮箱收到的退费申请邮件时间为准!!!
IPA女性大会和会前工作坊不予退费!!!

普通代表注册包括
全程会议(含会中工作坊)、大会指南、论文集、文件包、茶歇、正式会议期间的商务午餐。
学生注册包括
全程会议(含会中工作坊)、大会指南、论文集、文件包、茶歇、正式会议期间的商务午餐。
3、10人以上即可享受团体注册优惠。
10人以上
即可享受团体注册优惠。
学生代表为在读全日制学生
提前注册时请将学生证复印件或学校证明信传真给会务组。大会期间现场注册时,需提供学生证或学校证明信。
团体形式
以团体形式参加者,由团体组长与会务组联系。
联系人
谢歆瑾
联系方式
邮件:cpc2017wh@163.com
电话:027-59372350、13006368917
大会信息查询
大会秘书处:谢歆瑾 缪绍疆
Email:cpc2017wh@163.com
Web site:www. cpc2017wh.com
电话:027-59372350,13006368917
传真:027-59338111
年会和女性会议地点(主会场)
湖北省武汉市香格里拉大酒店,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建设大道700号,
电话:027-85806868,
传真:027-85776868
会前工作坊地点
武汉市工农兵路125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九临床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武汉市心理医院
主会场周边住宿
1、武汉兆瑞国际大酒店,中国湖北省武汉市高雄路160号,电话:027-85568888,传真:027-85569122,距主会场150米
2、武汉高雄大酒店,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建设大道907号,电话:
027-85492288, 传真:027-85492183,距主会场300米
3、如家快捷酒店,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高雄路花莲里10号,电话:电话027-85721555 传真027-85785270,距主会场400米
周边还有7天连锁酒店、汉庭酒店等快捷酒店,距主会场均700米左右。
2017年第五届中国精神分析年会组委会
2016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