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两种不同的现实中,一是内心现实,二是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内心现实却有些含混、模糊与不确定,心理现实基本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一些主观建构,现实是硬的,内心是软的,多样的、不确定的。所以说:“被描述出来的真实已经不再是真实”。

人的内心现实可能有一种对外部现实的补偿性,在生活中看起来顺理成章的事在内心深处可能会变了形,爱一个的深处也许同时隐藏对这个人的恨、嫉妒与攻击性。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言行和内心常常是不一致的,很多时候恰巧相反的。因为言行要求服从现实规则,而思想却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有时甚至是喜欢偏激和走极端的,比如:渴望权威的人表现出来的是有意无意地对上级的讨好巴结,内心怯懦的人故意要装出一副让人害怕的样子。另一方面,爱和恨、喜欢和满足在心理现实中是同义词,有着同一等级的感觉体验和压力。
你与好友不仅在工作中很接近、很亲密,在她的精神世界里你们也是密不可分的。恨你、嫉妒你、渴望击败你或控制你可能是他内在的精神动力,这种动力的另一面是她对你的依赖(愿意服从你)和移情(把一种深层的情感投射给你)。但对你的依赖和移情是他理性中不能接受和认同的东西,因而她产生了对你既无奈又愤怒的感觉,也许会写日记贬低来平衡自己,以此掩饰他心理深度的自卑感。
如你的好朋友在日记中说你的坏话。你可以相信现实中的那个朋友,至于日记中的那个他,你可以敬而远之,除非你也同样在依赖他和需要他认同你,不然,你不会渴望被他全盘接受,你无意中读到的东西,只是好友的内心独白,知道他认知中的双重性,有利于你与他保持一种合适的关系边界。有这样一个边界,你们彼此相处起来反倒可以轻松一些。
精神分析理论说,人需要一个竞争的对手,如果没有,精神会创造出一个来。好友在日记里对你的不满、贬低、甚至鄙视,说明你无形中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他无法在观念中战胜你,不得不在精神的私人领地中扮演一个强者或道德评判者。其实,爱一个人和恨一个人都是针对自我的挣扎。
那么,怎样来识别好友只是心理层面需要一个情感投射的对象,还是一个真正对你心怀叵测的人呢?如果他在需要你帮助或利益的驱使下刻意地附和你、迎合你、甚至讨好你,另一方面又有意无意地在某些不起眼的方面给你出难题,渴望看到你出错,甚至你陷入困境时落井下石,这样的人你就不得不提防。
其实,内心世界是一种绝对隐私,在那里很多的现实问题都会被扭曲、变形来适应精神的感觉模式。比如,一个还没有长大的、有点恋母的孩子,喜欢攻击最接近他的人,每个人内心都有阴影,可以说我们的影子是我们自己的一个部分,但不等于自己。检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我们都可以发现许多非理性的,黑白颠倒的东西。真正地原因是,物质存在的本身是没有对错的,但人类社会又需要秩序,所以,对错就被发明出来。人类在现实领域要保持一种有序状态,精神世界就会缓慢地滑动到对立的极点——无序存在。让被篡改过的东西再扶正回来。以此来实现一种内在均衡。
如果不信,请你不假思索地,记日记似的记下你一天中的游思杂想,看看结果会不会自己惊讶,看看到底有多少东西你学得是你喜欢的,又有多少东西让你惊讶地认识到你原来是如此的糟糕透顶、俗不可耐!如果有一种仪器能解读人的电脑波,那么人们才能真正地意识到内心现实不等于外部现实,内心现实是无序、无道德感、无规则、黑白颠倒和混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