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预约享9折还送300代金券

对咨询效果担保,效果不满意心友网先行赔付

11

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心友网
  首页  个人简介   心理顾问  文章  课程  品牌课程 返回孙彩群信息中心
当前位置:心友网 > 心理文章 >
  • 的咨询范围:
心灵成长
 
创伤和痛苦的原因:内心坑洞
发表时间:2014/1/19 19:55:15 发表者:孙彩群 (访问人数:854次)
  •   深刻的失落感往往是成长的机会,它可以使你更了解自己,并经验到那些你以为靠别人才能填满的洞。不幸的是,人们通常会极力防卫,不让自己深入地感受那份失落。这么做主要是想逃避内在的空虚。

     

       关系的建立,往往是在填补彼此心中的洞

     

        当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关系时,你就会用那个人来填补你的洞。你认为你从那人身上得到某些东西而将自己的洞填满了。举例而言,你可能会因为这个人欣赏你而感觉有价值,你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利用他人的赞美来填补心中的洞。只要你和那个人在一起便感觉到有价值,如此一来,你会不知不觉地认为是那个人使你变得有价值的。他无论给你什么都使你觉得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所经验到的满足都是他带给你的。

     

        你的无意识看不见他使你感觉有价值的那个部分和你是分开的,你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那个人一旦死亡或关系结束了,你不会感觉失去了那个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补坑洞的东西不见了。你的感觉是你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这就是你会那么痛苦的原因。感觉上就像你的肉被切开,某些东西被挖掉了。这才是创伤和痛苦的原因,由失落感所造成的伤痛。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爱、你的安全感、你的力量、你的意志力都不见了。失去亲密伴侣会使你觉得以前被他填满的那些洞,现在又暴露了出来。

     

        如果人们说,“我们彼此很适合”,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在填满彼此的洞。这部分补足了这个洞,那部分补足了那个洞。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时,他们会觉得完整而满足,因为他们感觉彼此互补,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变成了一个完好的整体。

     

         很少有人能填满你所有的洞。你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人与活动,但他们仍旧无法填满你所有的洞。仍然会有一些坑洞存在,而这会造成你的不满足感一直持续下去。当然坑洞是无法被彻底填满的,只要对方有一点变化,或者说了某些让你不舒服的话,你就会感受到那些坑洞的存在。你会再度感觉到那些洞,“喔,他根本不认为我有任何价值。”你感到愤怒和受伤,是因为心中的洞又暴露了出来。因此,不满足感会一直持续着,是因为对方无法永远填满你的洞,特别是对方也需要你去填满他的洞。

     

       学生:如果你的关系改变了,或者你生命中的某个人改变了,你的坑洞是否也会跟着改变?

     

       阿玛斯:没错。任何改变都会动摇坑洞的四周。某些洞会被填满,某些洞会空掉,这时此人就必须学着适应,或是找到其他的方法来补洞。这通常意味着他们必须面对某些坑洞了。他们必须去感觉这些洞的存在,或是去了解它们。

     

        现在你终于知道为何失去某个和你非常亲密的人,会是这么痛苦的事。和某人在一起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你已经对那种契合的状态习以为常,你深信那人就是你的一部分。失去那个人就像失去自己的一部分似的。

     

       能填满你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你

     

        如果能直接体验到这份失落和分离的感觉,你就有可能认清那些能填满你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你。如果你能跟这份失落感中的痛苦共处,而又不试图以别的东西掩盖它,你就会感受到那份空虚。你会感受到而且会看见那个洞。如果你允许自己去体会那份不足和空虚,你就会发现自己最根本的部分,并且能一劳永逸地填满那个洞。甚至不能说是填满,而是从此清除了心中的坑洞,不再认同那份匮乏感了。这么一来你便拾回了自己的一部分。你和你早已丧失的某种本质重新连上了,以往你一向认为只有靠别人才能办得到。

     

        大部分人在结束一份关系时,都会感受到自尊的丧失,这便是为什么我要特别举出价值观的原因。若想探索那份失落感,你必须和那份感觉共处,并且得问自己,“为什么我觉得这么没价值,为什么他不在我身边我会觉得什么都不是?为什么我觉得我的价值变得如此低落?”如果你能和那份感觉共处而不企图改变它,只是留意并试着去理解它,便可能体验到那份不足和空洞感。假设你理解了这份不足以及它的源头,你很可能会忆起那个造成你无价值感的事件或事件的原型。

     

        坑洞往往是被人格所填满的,而人格通常会记住那些令你失落、痛苦和矛盾的情境。我们必须在最深的层次重新经验那份痛苦,而且要贴近那个坑洞,才能看见这些记忆。我们一旦认清早期的那份失落感是什么,被我们遗忘的本体自然会重新活络起来。

     

    因此,深刻的失落感往往是成长的机会,它可以使你更了解自己,并经验到那些你以为靠别人才能填满的洞。不幸的是,人们通常会极力防卫,不让自己深入地感受那份失落。这么做主要是想逃避内在的空虚。我们并不清楚空虚或不足乃是丧失某个更深的东西的征兆。那个东西就是我们的本体,而它是可以被重新拾回的。人们以为那些坑洞和匮乏感便是他们最深的真相了,超越它们之外就没有别的东西了。他们以为自己有某个地方不对劲,其实这份不对劲的感觉就是对无意识的一份体认。

     

    经验坑洞如同经验到一个有容乃大的空间

     

    人们往往会竭尽所能不去感受这些洞。他们觉得如果贴近那些洞,自己一定会被吞没。举例而言,当他们贴近“爱”的坑洞时,可能会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孤寂和空虚所带来的威胁。其他的坑洞则会造成一种快要灭绝的胁迫感。难怪我们不想接近这些坑洞!但是在我们的工作坊里,我曾经看过令人惊讶的事:如果我们能不去抗拒面临坑洞时的感受,你就会发现,经验到坑洞并非那么痛苦的事。那就像是一种什么都不存在的空寂感。那并不是一种具有威胁性的虚无状态,而是一个有容乃大的空间。这是一个可以让本体显现的空间,而且只有本体可以从内在彻底消除掉坑洞或匮乏感。

     

    学生:坑洞会不会以愤怒的方式呈现?

     

    阿玛斯:会的。内在的匮乏感很可能以愤怒的方式呈现,尤其是内心如果抗拒那份空洞感的话。大部分的感觉,特别是那些不假思索的冲动反应,都是坑洞所造成的结果。如果坑洞全都清除了,这些情绪也就不存在了。哀伤、痛苦、嫉妒、愤怒、怨恨、恐惧——全都是坑洞所造成的结果。如果心中不再有任何坑洞,你就不会有这些情绪,那么剩下的只有本体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些情绪会被称为激情、错觉或虚假的感觉。

     

    整个社会都在教我们拿外在事物来填补自己的洞:我们应该从外在获得价值感、爱或力量。我们时常谈论与人为善、恋爱或拥有一份有意义的事业,是多么美好的事,就像人生的意义都要仰赖这些活动似的。我们总是将意义归功于某个人或事,而非真正有功劳的本体。整个社会的安排都是要人们互相补洞,我们所熟知的文明便是建构在补洞之上的。它既是人格的产物,也是人格的居所,它维持和滋养了人格。

     

    学生:情形一直都是这样的吗?

     

    阿玛斯:我不认为如此。我认为这是一种渐进的发展。人格对文明的主导性是经过一段时间才发展出来的。我们越是变得机械化,我们的文明就越倾向于补洞。许多人都认为过去的人类比较有爱,有品德,也比较能体认到实相,他们比现代人更能与本体联结。你也许听过“黄金时代”的说法。据说在“黄金时代”,人们所经验到的多半是本体而非坑洞。当本体逐渐消退而坑洞开始出现时,“白银时代”便开始了。接下来出现的是“青铜时代”,而我们现在是属于“黑铁时代”。这是最黑暗、最沉重的时代。铁除了护卫之外,没有别的东西了。我们时常会感觉到那份铁的特质,尤其是当我们企图以强硬的态度护卫自己时。全力护卫自己不去接触心中的坑洞,乃是对当代的一种描述。

     

    允许自己忍受这些坑洞,并穿越它们到达彼岸。

    临汾心灵花园儿童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关注成长的每一步!用专业与爱,让每个生命都如花绽放!心理咨询热线:15635709202

    本文来自:http://www.lfxlhy.com


最新文章
临汾心灵花园心理咨询:教育孩子家长不能做的10件事 2017/7/17 20:42:06
临汾心灵花园心理咨询:这件事不重视,孩子可能越长大越懦弱 2017/6/17 19:16:23
临汾心灵花园心理咨询:30年班主任,总结出优秀学生的9大特征 2017/4/13 21:26:10
临汾心灵花园心理咨询:您已经"诅咒"孩子多久了,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2017/3/19 21:47:13
临汾心灵花园心理咨询:培养一个高情商孩子的"3要"和"3不要" 2016/11/13 19:42:10
查看全部文章
 
 咨询师信息
姓名:
资质:
证书编号:
单位:
职称:
 

预约咨询

备注:心理咨询行业性质需要来访者(心理困惑者)
提前预约, 提交心理困惑内容,才能安排咨询。
QQ咨询:
点击咨询 欢迎咨询
  • 擅长:
  • 简介:
查看完整简介
文章分类
经典问答(25篇)
心灵成长(877篇)
案例分享(33篇)
咨询感悟(50篇)
亲子关系(559篇)
其他文章推荐
【真相探索】家长“无条件接纳”...
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愤怒...
如何能让孩子轻松、主动、高效学...
学会“转弯”是一种智慧
钱,能买走你什么?
 
提示:任何关于问题的建议都不能代替咨询师的面对面诊断,所有门诊时间仅供参考,最终以机构当日公布为准。网友,咨询师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关于心友网 | 联系我们 | 合作联盟 | 推荐机构 | 诚聘英才 | 内容管理声明/版权
心友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 晋ICP证2008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