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女士结婚15年,如今深陷“我到底要还要不要他”的焦虑。她的婚姻离与否,好像是她说了算。
一年前老公的外遇彻底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她老公是个把事业放在第一的人,然后所看重事情或对象的排序为:地位、面子、父母、妻儿。他对自己外遇的看法:“说不清楚为什么,许是激情的碰撞,人生的插曲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老婆应该原谅,别动不动就闹离婚”。J女士就老公重视对象的排序,以及对外遇的解释不很满意。外遇事件虽已成过去,但她一直不能释怀:他犯了错为何还是那种桀骜不驯,丝毫没忏悔的样子?他应该比过去更爱我呀,应该是把妻儿放在第一位啊,何为还是经常很晚归家?不可能总是加班吧。她心有余悸,陷入对未来不测的联想,内心从此有了挣扎:想放弃婚姻,却心不甘情不愿,难道十余年的恩爱就完了?他身上有许多好处,离了他,我能找到满意对象吗?儿子的心理伤害咋办?若维持婚姻,却心有千千结,谁来抚平,怎样抚平?老公还能像从前吗,他能否抵挡诱惑?他值得我原谅吗?似乎她不敢信任他,也不相信他们今后在一起的感觉(感情)能够回到从前。
她反思了很久,觉得这个婚姻该离与不能离的理由一样充分,觉得老公值与不值我原谅他的分值等量。可最后仍没答案,反倒有了令她更痛苦的难题:我不知该咋办,我没法做决定,因为我确实不知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这是许多人在婚姻围城下的尴尬:鸡肋情绪状态。
生活的各领域,充斥着食之无味,弃之不甘的尴尬与痛苦。人经历痛苦的事情无数,体验痛苦的感觉复杂而微妙。但无论那种事件下的鸡肋情绪,都好似一种软性折磨的过瘾。婚姻鸡肋,何尝不是一种过瘾的折磨,它意味着即便你有千条理由走出婚姻,背后都有万种吸引力把你留在围城。
J女士的选择焦虑,表面上是离婚与否的两难,实际上她存在多个两难或多个矛盾冲突,这包括她的意识和无意识冲突。无意识冲突,关联一个人的个性、思维模式,价值观,情感取向等。J女士痛苦“我不知该咋办,我没法做决定,因为我不知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是一种无意识焦虑的表述。人的心理受难,往往是无意识冲突的结果。
鸡肋情绪或选择焦虑,是常见的受难感觉,它们多源于以下心理现实:
⑴过分追求安全或依赖确定感,性格特质偏执和敏感。因为追求总也实现不了的绝对准确与安全,才会导致人重复缺陷感的痛苦。
⑵不清楚内心真实的需要。缺乏自主性和自我概念的人,要么喜欢讨好他人,要么喜欢怨天尤人,如当经济窘迫时,以为有了财富就有幸福,等到有钱时,又发现幸福离自己很遥远;当感觉自卑时,以为努力了就会有自信,等到有点成就时,又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得多,自愧不如,仍感自卑。这种周而复始地此山望着彼山高,脚踩着未来的心态,使人总把握不了今天,而患得患失。
⑶较强的控制欲与弱的耐受性。执著控制欲而心理耐受差的人,会因浮躁情绪制约理性思维,而往往失误在行为努力的方式上,丢失了想获得某种情感生活的可能性。努力越大,离目标越远,越想得到的东西越难得到,已经得到的东西却不予珍视,似乎自己生活在一种强迫追求的虚幻现实中。
这样心理现实的人,其思维常常处于负面想像,遇事前瞻后顾,无法决定,行为反应常是苛求或自责,或抱怨,或逃避。
J女士感叹“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说实在,她的确不知想要什么,其无意识在说,我什么都想要。因为什么都想要是要不了的,结果才会有什么都难要到的焦虑。
凡处在婚姻鸡肋状态的伴侣,是离不开婚姻,或说是依赖婚姻的。例Y先生已到不惑之年,结过4次婚,现又恋爱了,他欣喜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她。对象催他结婚,他犯难了,发现自己对婚姻既依赖又恐惧。若结婚惟恐再离,若不结婚,又恐失去如意女孩。尽管Y先生“为何迷恋婚姻又排拒婚姻”的心理更复杂,但他最终是要结婚的人。又尽管婚姻有许多制约令人逃避,有许多责任和麻烦令人讨厌,有诸多可变性令人生畏,尽管有人在婚姻中如苦海煎熬也不愿脱离苦海,这是否是人的秉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否说明,婚姻本身聚着人最本质的需求?
或许,惟有婚姻才是浓缩人间爱与恨的天地。
婚姻不仅是鸡肋,更是鸡汁鸡粥,它是我们情感动物的人赖以生存的水土。有位灵性导师解释的非常好:“婚姻,它给了一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一种身份,给了一个看不出自己生命价值的人需要性,它在芸芸众生中为这孤独的生命建立了一个密度极大的生活天地,它如大海中的孤舟,在苍茫天地间为漂泊无依的我们定位,为我们在复杂的社群中寻找到一个稳定的角色。所以我们才甘心为这关系献出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