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如,孩子回到家能自主地看书,画画、手工或者做一些小作业,而不是专心看电视或者无休止地玩耍。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如双休日除了给孩子安排兴趣班后,可以利用让孩子自己安排一些任务,然后自己规定完成的时间;另外,家长要提醒孩子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口头任务,如:收集资料、画画、手工作业或者讲故事之类的任务。
3.提前经验准备的习惯
在小学中学经常有预习功课,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而在幼儿园通常称为经验准备。经验准备一般分为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新的主题开展之前,老师会向孩子介绍新主题的内容,要求孩子在家做一些准备,同时,老师会通过短信与家长联系,告知家长去班级博客了解下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帮助孩子做好相关的准备。幼儿的经验准备非常依赖平时的经验积累,也非常依赖家长的配合。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家长尽心尽力地精心准备之后,那么孩子在上课时就非常投入,能与老师很好的互动,学习主动性强,学习兴趣浓厚。而经常不注意知识或者物品准备地孩子,活动中比较被动,信息回馈慢,久而久之,学习兴趣淡化。
4.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上课必须坐端正、盯着老师看,专心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幼儿园里教师经常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提示幼儿,让他们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
5.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有些孩子主动性特别强,非常专注,不放过老师每次的提问,尽可能地去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表示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活动的热爱。而比较多的孩子被动,常常以听众的角色出现,这样的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参与能力,角色意识淡漠。因此,老师会采用奖励小红花、评选小班长或者课前谈话来鼓励这部分孩子上课时要积极主动的举手发言。
6.喜欢阅读的习惯
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记得这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的。因此,教师要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首先,要为孩子准备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书籍的种类可以宽泛些,如童话故事类、智力小游戏类、动手操作画画手工类,书籍可以是绘本、订阅的杂志或者连环画。其次,为孩子创造阅读的氛围。刚开始阅读,需要家长的指导。当孩子养成看书的习惯,有了一些阅读的经验之后,家长可以由全程陪护过渡到间接性指导。最后,家长要对孩子的阅读及时的评价。比如,让孩子说说阅读到的最感兴趣的内容、最喜欢的内容、自己不懂的内容等等,以聊天的方式,家长能了解孩子阅读的效果。
7.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孩子的学习借助很多外在的物品作为辅助,有了这些学习用品孩子学习兴趣更浓,因此,培养孩子爱惜学习用品同样重要。如,爱惜书本,轻拿轻翻,不随意撕;爱护笔,用完及时盖上盖子、不乱涂乱画、爱护书包和文具,不当玩具玩耍。
8.珍惜自己学习成果的习惯
幼儿的绘画作品、手工作品、数学操作纸等都是他们最明显的作业成果。当教师把这些物品发给孩子之后,较多的孩子会折纸工,当小飞机玩,或者闲暇时拨弄,等到放学,有的丢了,有的坏了。在家,有些孩子会把自己的作品整理归类放好,有的会张贴在墙上、而有些孩子便随意处理掉。当孩子尊重自己的学习成果了,就能反映出他对学习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