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妞妞三岁多的时候,语言能力已是很强了,表达起事情来,很是乖巧可爱,也经常闹出笑话来。有一次随爸爸妈妈回到农村老家,弟弟不和她玩,她找爸爸诉苦,爸爸说:
“你也是zhu人,到别的房间玩去好了。”
妞妞大惊失色,跑去告诉妈妈:
“坏了,我爸爸他要zhu人了!”
妈妈看她声色有异,问她:
“怎么zhu人啊?”答曰:
“用一个大锅,把人放进去,咕嘟咕嘟。”
难怪她会这么害怕!
妈妈听了,把妞妞抱起来,温和地告诉她此“zhu”人和彼“zhu”人的区别。并举出了相对的反义词“客人”时,妞妞终于懂了,知道主人客人的共性都是“人”,但是身份不同,主人有更多的权利哦。
他终于明白爸爸说的“你也是主人”的意思是“我和小弟在奶奶家有一样的权利”。她为知道了这个非常开心。当然,她同时明白了许多其他称谓如朋友、亲人等的含义。
山西智慧源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师崔清华:
学习无处不在,教育无处不在。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向我们折射着一些信息,让我们去解读,孩子出偏差的时候、貌似好笑的时候,正是教育孩子和孩子成长的好时机,妈妈的成功之处在于观察入微,发现了孩子情绪上的异常,对孩子对日常对话的理解进行了追问并读懂了孩子的心声,这样她才能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时机,做出了恰当的处理。好在孩子的信息并不难懂,只要用心去读,就能亲子共享成长的快乐。如果不用心或者轻描淡写地带过,也许会伤到孩子稚嫩的求知欲,甚至会由于对事物的误解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创伤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