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间的交往重在平等。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有忘形的共同快乐和难分彼此的朋友,但随着年龄的长大,一个上大学出国,一个还留在原地。成就大的那一位留恋儿时的真挚情谊还想重新回到儿时,小心翼翼地怕触犯对方,但对方总是回避,让人很难过!这是因为如今的关系下,一方无意识地扮演优势的、居高临下的友情给予着;而另一方不得不下意识地成为友情的承受着。在这样的交往中,没有了自如、随意和热烈的心灵碰撞与交流,只剩下假惺惺的亲密,在这段友情分离阶段,在内心会有一丝丝淡淡的怀旧和伤感。
这种伤感和苦恼来源于对儿时朋友有一种情感固结。在长期的相伴中,朋友已被你内化为自我结构的一部分,和他分享快乐是你的心理需要。但你忽视了你和朋友存在的现实差异,你也只是想和你印象中的、儿时的他共情,忽视了现在的他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他了,他已经改变了很多。你的不快也是因为你的内心拒绝朋友的改变,把这种改变认为是指向你的。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和父母结成亲密关系,也需要有一些友好伙伴。如有的伙伴有一种镜像作用,在自我认识和觉察能力形成前,通过朋友看到自己和找到自己。和朋友的交往远比跟父母的交往更能平等地发展自己的情感能力,朋友关系中的爱和恨、欣赏和嫉妒、认同与竞争、骄傲自大或自惭形秽都是一种心理发展和情感成熟的动力。尤其在父母对孩子不够细心或过于权威的情况下,好的朋友和伙伴就成为一个人是否能顺利长大的重要杠杆。
但友情有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一个人总是会不停地,从社会交往中获得新的情感和淡忘旧的友谊,每一段友情都会对应着你生命的某个阶段的心智水平。一般来说,青春期后有一个交友的黄金时代、这时候得到的友情大多难以忘怀。成年人之间的交往需要跟着感觉走,感觉到的东西难以说清谁是谁非,最好不作理性分析。对感情忠实是应该的,但过分执著都是交友中的大忌。执著是一种让人害怕的压力,能使双方失去交往中的平和自由的心理空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常戚戚”正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