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生自杀之痛(一)
2005年下半年,北京一些院校频频发生大学生自杀的事件,令人扼腕。
但是,这些大学生自杀事件,和其他自杀事件一样,如果干预得力的话,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自杀的特点,了解大学生自杀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事件发生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危机干预。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心理专家,剖析了常见的自杀类型,也针对每一种自杀类型提出了专业的应对之道。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钟杰博士说,他深信,只要能进行及时而合理的干预,绝大多数自杀事件是可以避免的。逝者已逝,谨希望这篇文章能防止更多的自杀惨剧发生。
2005年8月3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姚萍博士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和普通人一样,大学生自杀也可以被分为三种常见的类型:冲动型自杀、抑郁型自杀和精神异常引起的自杀。
冲动型自杀最为常见,当事人常常因为一时“想不开”就想自杀,其行动缺乏周密计划。冲动型自杀也最容易制止。
抑郁型自杀又称为理智型自杀,当事人一般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在自杀前会进行周密的策划,自杀发生时也难以制止。但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进行预防。
第三种的情况比较复杂,严格来说并不能称之为自杀,因为当事人并没有自杀企图,只是因为产生了一些精神异常的症状,譬如幻觉,从而导致了意外死亡。姚博士说,她更愿意将这一类型称为“精神异常导致的意外事故”。
冲动型自杀最为常见
冲动型自杀又可以分为两种亚型:普通的冲动型自杀和边缘型人格障碍引起的冲动型自杀。
前一种的当事人在遭受了心理创伤事件之后,会整天只考虑这件创伤事件,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时,他们的考虑非常片面,注意力全集中在负性信息上,什么事情在他们眼里都变成了坏事。他们经常说“想不通”、“想不开”这样的词,当不良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心中很容易产生自杀冲动,但这种自杀也很容易被拯救。
譬如,北京大学一名女生,成绩非常优秀,她将某奖学金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但最后却没有获得该奖学金。一时想不开,她就跑到一栋楼的楼顶,想跳楼自杀。但刚爬上楼顶后,她的手机响了,是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学打来的电话,这个同学了解她的心情,担心她想不开。这个电话让这名女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于是,在同学的安慰下,她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姚萍说,冲动型自杀者有一种“自杀思维循环”,让当事人只关注负性信息,这个心理机制不断重复,自杀的冲动就会越来越强。但一旦有外人介入,这种“自杀思维循环”就很容易被打破,当事人很快会放弃了自杀冲动,并觉得自己的自杀念头原来那么可笑。这名北大的女生的情形正是如此,她一个人会“想不开”,但有一个好朋友的介入,她就“想开了”。
要重视身边的自杀冲动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的李江雪老师说,其实,在一生中,产生死的冲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几乎每个人都或轻或重地产生过自杀的冲动。但是,当身边的同学产生了自杀的冲动时,旁边的人千万不要觉得“他只是说说”,而不予以重视。
李老师说,她接待过一个女大学生,有一天,她很想自杀,她计划等宿舍里的同学都离开后就割腕自杀,但有一个同学一直待在宿舍里,就是不走。急不可耐之下,这名女生“实在等不及了”,拿一把刀子就跑向卫生间,想在那里自杀。她的同学发现了,立即跟过去,及时阻止了她的行动。
这名女生后来对李老师说,她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满脑子里想的就是赶快割腕,根本没有想过割腕的痛苦,也没有想过自杀给亲人带来多大的痛苦,就是一时的激烈冲动。
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杀比率是常人的50倍
冲动型自杀中还有一种类型: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引起的自杀冲动。专门研究BPD的北京大学心理系的钟杰博士说,这一类患者经常有自残行为,严重的时候就会走上自杀。
钟博士介绍说,中国BPD的患病率约为1%~2%,80%的BPD患者有自杀经历,是常人的50倍,4%~10%的BPD患者会自杀成功。并且,BPD多见于女性,据钟博士估算,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女大学生中,至少有10%是BPD。
他说,BPD患者一般都有一个支离破碎的童年,不断遭受最亲近的人,如父母的伤害,很多患者还遭受过性侵犯。他们的心理创伤太多太重,所以很容易产生自伤甚至自杀冲动。一般说来,他们会在亲密人物离开自己,或者与亲密人物发生严重人际冲突时产生自杀冲动。但他们的自杀多数情况下不会成功,因为他们主要是通过自杀争取爱与关注,如果亲密人物关注他们,爱他们,他们就容易中断自伤或自杀行为。
BPD患者的心理痛苦很重,而生理痛苦可暂时转移对心理痛苦的注意,所以BPD患者常做出自伤行为。
他说,BPD患者在冲动型自杀中占了相当的比重,但国内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一般缺乏处理BPD的经验。并且,即便对经验非常丰富的心理咨询师来说,BPD患者都是一个棘手的挑战。
抑郁型自杀难被现场制止
抑郁型自杀又可称为理智型自杀。抑郁症自杀者会周详地安排自杀计划,其自杀不是为了赢取关注和爱,他们的自杀更容易成功,而且更不容易被现场干预所制止。但是,抑郁症患者只要能得到充分的心理治疗,并不难痊愈。
4月22日自杀的北大中文系女生,自杀前在北大BBS上发过一个帖子,上面写着“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对于亲人,我只能够无奈,或许死后的寂静,就是为了屏蔽他们的哭声,就是能让人不会在那一刻后悔。”
这名女生应是抑郁型自杀,并且她的自杀还带有一些哲学思考的色彩。姚博士说,这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一个特点,因为青春期的学生,尤其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会思考活着的意义,思考生与死。并且,其中一个阶段,他们会对人性、对世界产生一种绝望感,但如果在长辈、老师或书籍的影响下,走出这个阶段,他们就会对人生产生更全面、更积极的看法。